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于19日公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總體要求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產生、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基于新版“限塑令”即將出臺這一消息的釋出,無疑是對目前限塑舉措的再次鞏固和加強,同時也將放大了人們對生物降解塑料的關注。生物降解塑料指在自然界下通過微生物(如細菌、霉菌和藻類等)的生命活動,在180天內完全轉化成CO2和H2O的高分子材料。其根據原材料來源不同可分為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包括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等)和石油基生物降解塑料(包括二元酸二元醇聚酯(PBAT/PBS)、聚己內酯(PCL)等)。其中石油基生物降解塑料具有更優異的熱穩定性、力學強度和成膜性,而PBAT(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原材料為PTA、BDO和己二酸,國內原材料資源優勢突出,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西南證券報告顯示,全球生物降解塑料需求量呈較快增長趨勢。2014年生物降解塑料需求130萬噸,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322萬噸,年均增長率達到16.7%。
鑒于成本較高的原因,生物降解塑料在國內推廣難度較大,我國生物降解塑料市場一直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大部分生產企業依托出口維持運營。盡管如此,2012-2018 年我國生物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從22萬噸增長至 45 萬噸,年均復合增長12.7%,依舊處于快速增長。未來隨著國內對于環保重視程度提高、相關法律法規出臺頒布,生物降解塑料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農用膜每年新增用量20萬噸以上
農用膜方面,由于傳統PE膜殘膜污染問題嚴重,解決農用地膜的污染問題已提上日程,推廣降解農膜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目前新疆、山東、云南、吉林和陜西等地的應用推廣已初見成效,預計降解農膜滲透率將穩步提升。按年替代10%的速度考慮,預計全國每年新增降解塑料的用量在20萬噸以上。
快遞、外賣帶來超百萬噸需求增量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塑料消費國,年消費量超過9000萬噸,產生塑料垃圾3000萬噸以上,其中約500萬噸是難以回收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包裝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因此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可降解化首當其沖。快遞、外賣市場預計將帶來超百萬噸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增量。未來快遞、外賣行業將合計帶來超百萬噸的需求增量,市場空間超百億。2017年國家郵政局、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單位聯合發布了《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在2020年將可降解的綠色包裝使用比例提高到50%,以目前快遞業務量25%的增速計,到2020年快遞行業塑料需求將達到214萬噸,預計將帶來107萬噸的可降解塑料需求。2018年外賣訂單量超100億單,年均復合增速高達86.1%。以每單2個餐盒,每個餐盒50g計,2018年將產生塑料垃圾100萬噸。按照每年10%的替代速度計,外賣行業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年增量在10萬噸以上。
高端市場:醫療、3D打印應用前景廣闊
生物可降解材料是醫療衛生、3D打印領域的理想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在高端市場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醫療用品、藥物緩釋材料、3D打印用材料等。PLA、PCL、PHAs等生物可降解塑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合成時可以通過分子設計實現性能的可調控性,同時由于高端市場對價格并不敏感,因而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我國PHA材料發展迅速,在醫學領域已有產業化應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