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定中關村創新基地內,許亞杰(右)正用顯微鏡對打磨片成品進行測定。
周一早上5點半,許亞杰放下年幼的孩子從昌平的家出發趕往北京西站。8點,許亞杰準時出現在保定中關村創新基地的辦公室內,有條不紊地布置新一周的工作。周五晚上,許亞杰再從保定返回北京。這已經是許亞杰最近半年的常態了。
許亞杰是北京理工大學應用化學博士,在材料學方面頗有研究,此前在日本公司工作。去年,許亞杰與同行在研磨材料制作方面碰撞出火花后,決定共同創業,研發新產品。通過北京中關村的平臺,團隊決定將研發和生產中心設立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她說:“一方面這里距離北京相對較近,另一方面這里的中關村元素孕育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作為高新技術企業,許亞杰所在的河北思瑞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5月成立,現已連續攻克10余項技術難題,申請專利12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談及自己的專業,許亞杰滔滔不絕,甚至有些眉飛色舞。她介紹,公司主要研發和生產精密研磨拋光耗材,用于電子產品、汽車和液晶面板。針對手機屏幕、后蓋、中框配套生產的拋光耗材,成本可以比進口耗材降低至少30%。預計三年之內公司的銷售額能夠突破1億元。許亞杰坦言,除了追求經濟效益之外,研發過程還體現了研究團隊的家國情懷。目前,研發產品可以打破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此領域的技術壟斷,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中創燕園、華凱光子、玄云動力……像思瑞恩這樣擁有高端人才研發團隊的企業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比比皆是。截至2018年10月,這里吸引了224家企業入駐,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占比近50%,北京企業占比超過50%。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負責人扈德輝說:“這些高新技術企業落地,影響并有力帶動了當地產業技術水平提升和高端人才的集聚。”
“我們來到保定就是要利用中關村的優勢,在這里建立創新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將會像熱帶雨林一樣,為每一個企業提供庇護和養料。”扈德輝向記者表示。
整個國慶假期張國強都在保定中關村創新基地忙碌,他的團隊要入駐保定中關村雨林空間孵化器,他正在購置辦公用品。33歲的張國強是保定人,畢業于河北工業大學,一直專注于能源與環境新材料的研發。他決定將自己發明的一項高效空氣凈化材料制備技術專利在保定落地孵化。他說:“這里不光有好的辦公環境,更重要的是給我們提供了保定中關村創新基地的平臺優勢。”
扈德輝向記者介紹,成熟的高科技企業一般直接入駐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小微企業往往都是初創團隊,甚至是“一個人、一個包”這種類型的“創客”。這些初創團隊規模較小,在資金、創業指導等方面都需要幫助,雨林空間孵化器主要服務這類初創團隊。雨林空間聘請15位北京、保定兩地知名企業家、管理者作為創業導師,為入孵創客提供專業輔導;與13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提供人力資源、法律、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服務;建立12人專業服務團隊,制定系統管理制度,力求將雨林空間管理和運營標準化、流程化,為入孵創客提供明確、便捷服務。目前,雨林空間入孵企業28家,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電網、科技服務等多個產業領域。
針對初創團隊的雨林空間,針對較成熟的科技企業的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具有研發、生產需求的企業入駐保定中關村創新基地,保定的創新系統愈發完善。扈德輝介紹,未來保定市與中關村還將聯手打造保定中關村創新產業園區,實現中關村落戶保定的“三級跳”。
扈德輝表示,現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正按照“一中心、一基地、一園區”的協同發展路徑有序推進工作,下一步將以國際化視野對接優質資源,通過對保定產業轉型和升級的示范促進作用,努力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示范項目,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與此同時,“保定模式”也將成為中關村“走出去”的范例,為中關村在京內外其他合作區域設立中關村創新中心貢獻借鑒和參考的素材。(李如意)
上一篇:這兩款高性價比的國產手機可以一觀
下一篇:寄送快遞,又多了一種選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