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日本西日本鐵路公司召開記者招待會,正式宣布去年12月份一起行車事故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列車制造商川崎重工在生產過程中未遵守設計要求造成產品質量不合格,是引發車輛事故的主要原因。
去年12月11日,從博多開往東京的希望號34次列車在行車途中有乘客發現異味和異常聲響,車輛在名古屋車站停車檢查時因車軸漏油被迫停運,之后的檢查結果更令所有乘客倒吸一口冷氣:底座已經斷裂,鋼制橫梁像紙箱板一樣被撕開了16厘米長的口子,兩側僅有3厘米連接,面臨橫切面斷裂。鐵路公司稱,如果鋼材完全斷裂可能造成列車脫軌的嚴重事故。日本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將此次事故定為“日本新干線運輸史上首次重大事故”。
西日本鐵路公司社長在記者會上說,對發生旅客運輸過程中的車輛事故,特別是給廣大乘客帶來的擔心和后怕表示歉意。但話鋒一轉,稱經過認真調查發現問題出在工廠生產環節,2008年負責制造該列車的川崎重工未遵守設計圖紙要求,本來連接車廂與車軸的底座要求用8毫米厚口字形鋼材制造成寬16厘米、高17厘米的底座大梁。但該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為使橫梁與軸架嚴密對接,竟然擅自將底盤框架的鋼材切削,致使該車底座橫梁厚度僅有4.7毫米,承受能力嚴重不足。在正常情況下,底座壽命可以行駛120萬公里至150萬公里,但該車僅行駛57萬公里就發生金屬疲勞而斷裂。
不僅如此,多家鐵路公司的排查結果發現列車產品不合格并非個案。西日本鐵路公司發現川崎重工生產的303臺基座中有100臺未達到設計要求,其中6臺發生不同程度斷裂,鋼材被切削的最薄處僅有4毫米,目前這6臺基座已被全部更換。
當晚,川崎重工也承認了生產責任并就“質量管理缺陷”向社會公開道歉。該公司稱,調查發現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細節全部委托車間處理,公司生產管理部門對車間的詳細作業內容不過問、更疏于管理。該公司承諾將加強現場質量管理,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日本國土交通省也表示將加強對生產制造和運營維護的監督檢查。
資料顯示,西日本鐵路公司曾有過慘痛教訓。2006年4月份福知山線快速列車脫軌造成100多人死亡,之后該公司致力于“安全第一”。但此次事故中從乘客舉報異味之后,車輛竟然帶病高速行駛3個小時。因此,一些乘客質疑該公司的運行安全管理。
近年來,日本制造業丑聞頻發,三菱汽車油耗造假、日產汽車檢驗員無資格上崗、神戶制鋼產品質量造假,等等。包括新干線車輛安全在內,每每事故發生后都將責任推卸給一線生產車間甚至工人,但事件反映出來的是日本企業質量安全管理意識淡薄。“日本制造”這一金字招牌還能維持多久,每一次事故都增加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經濟日報駐東京記者 蘇海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