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是國際癲癇關愛日。癲癇是一種常見慢性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發作給患者帶來生理痛苦的同時,也影響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吳小妹介紹,癲癇俗稱“羊角風”或“羊癲風”,是一組以反復的癇性發作為特征的慢性綜合征。癇性發作通常以意識障礙和驚厥為典型表現,也可表現為感覺、精神活動或內臟等功能異常。
“癲癇的發生是由于腦部神經元的病態過度放電引致的陣發性大腦功能紊亂。”吳小妹說,大腦有很多像電線一樣有序排列的神經元,當腦損傷、遺傳、感染等因素損傷神經元后,神經元就像電線漏電一樣異常放電,造成癲癇發作。
“癲癇發作,不分種族、性別、年齡,從剛出生的嬰兒到耄耋老人,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均可發病。”吳小妹表示,部分患者癲癇發作前有以下先兆癥狀:軀體感覺性,常見麻木等異常感覺;視覺性,看到閃光、彩色亮點或黑朦等;聽覺性,經常為耳鳴等;嗅覺性,聞到汽油味等特殊氣味;味覺性,口中有特殊不舒適的味道;情緒性,包括焦慮、不安、壓抑等,其中恐懼最為常見;精神性,包括錯覺、幻覺及看到不存在的場景等;眩暈、上腹部不適、胃氣上升感等其他感覺。先兆癥狀發生于意識喪失之前,記憶仍完整的時候,可持續數秒到數十秒鐘。如癲癇患者出現上述癥狀,需加以警惕,應就地平躺,以防癲癇發作時自傷。同時,有些癲癇患者發作前也可能無任何先兆表現。
“有癲癇病家族史的人群、有顱腦結構性病變的人群、有嚴重基礎性疾病的人群,以及長期酗酒、濫用藥物的人群都是癲癇的高危人群。”吳小妹提示。
那么,如何有效預防癲癇發作呢?吳小妹建議,癲癇患者應進行規范治療,嚴格按照醫囑服藥,不盲目減藥、停藥。對于已明確發病誘因的患者,應格外注意規避誘因。癲癇患者應學會記錄癲癇日志,定期復診。癲癇是發作性疾病,發作突然且不容易記憶,患者記錄癲癇日志有助于醫生判斷治療效果,并根據發作情況及時有效地調整治療方案。同時,癲癇患者應遵循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疲勞和熬夜,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另外,癲癇患者要避免劇烈運動及高危運動,如游泳、滑雪、潛水等。(視頻制作:實習生李佳悅)
相關閱讀:
全國愛肝日:這些身體“信號”是肝臟發出的求救
世界水日:科學飲水 不只“8杯水”那么簡單
“過午不食”靠譜嗎?肥胖這個“鍋”晚餐不背
抑郁癥是病 不只是“心情不好”這么簡單
過敏性鼻炎高發季來了 專家提醒這樣防治
今日谷雨 中醫專家提醒養生謹記這三點
上一篇:環球滾動:人工智能幫你選擇化妝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