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不僅愛上香
【資料圖】
療愈也成了他們放松自我的方式
孔煦然是最早扎根
藝術療愈行業的從業者之一
從高校老師轉行為療愈師
她常和別人打趣說
自己是自由職業者
“自由職業也是有職業的”
從事的職業不僅僅局限于藝術療愈師
還有跨媒介表演、插畫創作……
初來深圳時,孔煦然入職南方科技大學,在校內組織一些藝術活動,當時不少學生向她反饋,在參與活動時他們的情緒得到了排解,困擾他們的心理問題也隨之找到了答案,獲得了全身心放松的體驗。
此后,她對這一領域產生了好奇。2017年,她從南科大離職,開始了探索之路,曾旅居麗江、西藏等地,拜訪多位療愈師、音樂人藝術家。在這段旅程中,她發現藝術療愈是有專門學科的,這讓她下定決心成為一名藝術療愈師。“藝術給予生命很大的滋養,超越語言,超越心理學,而是直接滋養了我們的靈魂。”
什么是藝術療愈?通過藝術的方式進行一些情緒非語言的表達、自我的表達、內在世界的表達,可以是繪畫、音樂、舞動、戲劇、書寫等,通過這些非語言的方式讓你內在世界中的情緒、壓力、焦慮給宣泄出來。
每一位藝術療愈師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孔煦然主要以繪畫與音樂為媒介,引導參與者跟隨音樂的律動去畫畫或舞動身姿,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去釋放情緒,“我們經常會一邊放現場的音樂一邊跳舞,然后讓這個舞動的姿勢在畫布上呈現出它的痕跡。”
有時候,孔煦然會舉辦全息投影沉浸式療愈活動,將繪畫與療愈、演出結合起來,做一場跨媒介的藝術表演。“在一個全息投影的空間,讓參與者在被光影包圍的氛圍下感受眼前的所見、所聽,我的搭檔會在現場用頌缽做音療,我會邊舞邊畫,也會邀請觀眾上臺一起共創。”
她在深圳做過許多現場活動,發現參與者最大的共性是很難去表達情緒,她希望大家在這個場域里,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態是開放的,是被支持的,人們在這個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放松、減壓,讓情緒在這個空間里流淌。
今年一月,孔煦然在一場藝術療愈講座中認識了一位年輕的女孩,她在活動中一直對自己的畫不滿意,畫的時候總看別的伙伴畫到什么程度,不停地比較,后面她意識到這是自己不夠自愛的表現。“她在活動里看到了自己這一部分情緒、念頭,我當時印象特別深刻,一個這么年輕的生命她能夠在當下說出這樣的話,其實已經有非常深的覺察力了。”
讓孔煦然意外的是,她在3月的活動中與女孩重遇,女孩特意來找她表示感謝,“因為那一場活動,她通過我的回答,在生活里慢慢地去看見這一部分,慢慢學會去放下比較,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就是愛自己。她突然間從那一天開始學習‘我值得被愛’,并開始嘗試做以前不敢做的事,她的生命體驗完全變化了。”
這些感動的回饋,是孔煦然在療愈師這條路上一直堅持的動力來源之一。“藝術療愈它不只是你過來畫了一幅畫,而是它在轉換你的心靈系統。在畫畫的時候,有一些信念出現了,比如說內在的批評者,比較、評判這一系列的東西,它可能在療愈師的引導下浮出水面,讓你看見了。當你看見之后,你就從無意識的被動反應,轉化到有意識的主動選擇。”
除了藝術療愈之外,她也會抽出時間作畫。在4月中旬,她和洞背村的村民一起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主題畫展“精神深呼吸”,展出作品是她在2022年至2023年期間創作的一系列關于冥想體驗的繪畫。
▲孔煦然的繪畫作品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有高校開設藝術療愈相關課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進入這個領域,“這個領域不存在競爭,因為它太新生了。”孔煦然說道,工作室后續也會考慮培養藝術療愈師,首要看重從業者的發心。
為什么會選擇在深圳做藝術療愈?孔煦然認為這是一種順流,她在這里碰見了一起奮斗的好搭檔。在繁華的城市中心堅守內心的清凈地,回顧這一路的堅定,她表示這是源于信念的力量。“我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并用自己想到的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去踐行我的生命。選擇藝術療愈,我會覺得(這個選擇對我來說是)無悔。”
▲孔煦然與搭檔镕羽在講座上做分享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拯救“emo”心態!深圳一美女老師轉行藝術療愈師》)
(作者:深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