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就有東風汽車要退出東風悅達起亞的傳聞。而如今,這個傳聞終于得到證實,據財經網報道,持有25%股權的東風集團宣布正式退出東風悅達起亞,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轉讓項目已摘牌,轉讓價格為2.97億元。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人都針對此事展開了探討。
東風集團的退出意味著東風悅達起亞將由原先的三方合資變為悅達、起亞二方持股。據東風悅達起亞方面透露,東風集團退出東風悅達起亞后,公司未來股比目前尚與悅達協商中,結果預計于明年4月公布。
東風為何選擇離去?
從銷量來看,東風悅達起亞前后歷經了三個階段。首先是在2002年,東風悅達起亞創業,第二年就穩居中國經濟型轎車市場前三,成為了中國汽車市場不折不扣的黑馬。隨后到2014年時,東風悅達起亞銷量迅速攀升至64.6萬輛,位列全國第八,直至2016年達到巔峰。
然而好景不長,歷經薩德事件后,以現代、起亞為主的韓系車迅速從家用車市場神壇跌落,2017年,起亞的年銷迅速從65萬輛滑落至36萬輛,同比下降45%,隨后便是2018年的37萬輛、2019年的28.9萬輛以及2020年的24.9萬輛。
伴隨著銷量每況愈下,東風悅達起亞在華產能也出現了大幅過剩情況,直至2021年1-9月,東風悅達起亞累計銷售新車仍不足12萬輛,來到了歷史的低谷。而這或許也是讓東風汽車萌生退意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早在今年8月,東風悅達起亞的股東方就已經在武漢簽署了東風汽車退股備忘錄。當時,起亞曾明確表示希望增持東風悅達起亞股份,以提升對于合資公司的控制權,而東風汽車則是希望及時抽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主產業上。
于是,股東方很快就達成了共識,此次掛牌轉讓也理所當然地變成了一次順水推舟。
買賣的未知數
不過,這個買賣能否達成還存在一個未知數,那就是一直被人們忽視的悅達。
作為一家江蘇長江以北最大的國有企業,悅達集團的實力同樣不可小覷,該公司以汽車和紡織為兩大支柱,在境內外擁有兩家上市公司、近30家子、分公司、3萬多名員工、資產總額達200多億元。東風悅達起亞模式誕生之初,便是因悅達引入起亞合資項目時并無生產資質,所以才邀請東風加入獲得資質。
在此前的合資關系組建過程中,悅達做出重大讓步,從最大的控股股東,退居為只占25%股份的普通股東,如今有了生產資質的悅達又怎會放棄起亞這塊“蛋糕”。
從稅收來看,東風悅達起亞每年給鹽城的繳稅金額多達幾十億元,至今仍是鹽城全市納稅企業第一名。不僅如此,鹽城還是江蘇省最大的乘用車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國家級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和江蘇省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每年能夠為鹽城乃至江蘇省創收的利潤都是一筆巨大的數字。如今,鹽城汽車工業已經不再僅僅只是東風悅達起亞,而是一個具有完整產業鏈的汽車產業集群,上至零部件、下到銷售集群。
這時我們再去回看悅達與起亞的關系就清晰明了很多了,很顯然,悅達不會輕易放任起亞離去。
而對于起亞來說,也不可能輕易離開鹽城,畢竟東風悅達起亞整個生產與銷售體系大部分都在悅達手中,想要獨資單干又是一筆巨額開銷,在如今財報連年虧損的情況下,爭奪股比對于向來謹慎的韓國人來說是一件很冒險的事。
股權開放是福還是禍?
但11月上旬,就有東風悅達起亞經銷商透露,起亞韓方管理層希望產品不再使用中文名稱,改為全球統一英文,但遭到經銷商一致反對,主要原因是這些中文名字的商標,都是合資公司持有,不是起亞中國持有。部分經銷商推測,起亞此舉正是為提高股權做準備。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廣州車展亮相的全新純電動車EV6,商標正是由起亞注冊,而非東風悅達起亞。
所以,雙方談判的結果出現了多種可能,具體的結果預計將在2022年9月敲定,而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東風悅達起亞的合資營業期限,同時也是汽車合資股比限制放開的時機。
一直以來,合資股比一直是合資中方關注的焦點,因為傳統合資公司多嚴重依賴外方技術生存,中方話語權相對較弱。為了保護合資公司中方的利益,國家此前明確了合資公司股比要求,提出中方占比不得低于50%。
但實際上,中國股比限制松動早有預兆,比如2017年成立的江淮大眾就已經打破了“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規定,2018年5月,由特斯拉獨資的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更是一個股比放開的信號。
而在乘用車領域,寶馬率先表達了提高股比的意愿。2018年10月11日,華晨集團與寶馬集團在華晨寶馬15周年新聞發布會上共同宣布,寶馬集團將收購華晨寶馬25%的股份,將合資公司中的股比提高至75%。在華晨集團破產后,寶馬又收購“中華”品牌汽車生產相關部分資產及華晨制造100%股權。
隨后在今年8月31日上午,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召開了第二次債權人大會,會上寶馬中國收購“中華”品牌的議案通過,寶馬中國表示:以實際行動支持華晨集團的重組,該項目目前仍在有關部門批審過程中。
10月2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局對寶馬中國收購華晨汽車制造股權案進行簡易案件公示,內容顯示,華晨集團目前持有華晨制造100%的股權,寶馬中國已經與華晨集團簽訂股權買賣協議以收購華晨制造全部股權,擬議交易后,寶馬中國將單獨控制華晨制造。如果這次能單獨控制華晨制造的話,那么將為寶馬在華生產本土車型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從財報來看,看似規模龐大的華晨汽車集團,實際上卻華而不實,華晨集團的利潤支撐基本來源于華晨寶馬。從近五年的經營情況來看,2015年-2019年華晨汽車集團分別實現凈利潤34.94億元、36.82億元、43.76億元、58.76億元、67.63億元,剔除華晨寶馬后實現凈虧損3.34億元、3.16億元、8.62億元、4.24億元、8.63億元,2020年上半年華晨集團凈利潤同比增長25.24%至40.45億元,但是剔除華晨寶馬后凈虧損3.4億元。截止發稿,華晨集團尚未發布2020年年報及2021年中期報。
不過此前有傳一汽72億美元收購華晨,事后一汽方面回應稱是“不實信息”,而近期一汽集團再次接觸華晨集團被證實為真,也讓華晨汽車破產重整更加復雜多變。
而悅達集團并不像華晨那樣完全依賴寶馬,龐大的家底給予了它和起亞爭奪股權的資本,所以這一次股權轉讓風波究竟會如何收場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當然我們最希望看到結果的還是悅達能夠擴大持股占比,成為一汽-大眾這樣的國有控股合資品牌。
一切的一切都將在明年4月揭曉,讓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