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型召回當日卻推新款,“出師不利”的奔馳EQC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2月1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召回公告,召回生產日期在2018年11月30日至2021年12月15日期間的部分EQC電動汽車,共計10104輛。
至于召回原因,是由于EQC存在電動模塊偏差,電驅動模塊內的冷卻系統存在密封不足問題,導致冷卻液滲漏,長此以往,冷卻液滲透到電機內,甚至會導致車輛無法啟動。在極端條件下,車輛的電動驅動模塊輸出功率會降低,存在安全隱患。
公開數據顯示,自2019年底上市以來,2020年奔馳EQC銷量為3863輛,2021年銷量為6098輛,在華銷量近萬輛左右,此次召回可視作涉及到所有在華生產的車型。
無獨有偶,年初一封68位奔馳EQC車主的聯合聲明也直指EQC涉嫌大批量電機故障問題。
大部分發生電機故障的車主表示,均在電機故障前1-2個月,車輛啟動后中控屏幕提示“加注冷卻液”的字樣,同時車輛冷卻液明顯減少。由于沒有相關經驗和處理能力,4S店針對此問題會統一選擇加注冷卻液,而冷卻液會繼續滲透電機,繼而導致車輛車輛無法啟動,中控屏幕提示“故障”字樣。
還有車主表示,在他購車一年半時間內已發生過兩次電機故障,第一次車輛失去動力,無法換擋,去4S店更換前電機后不到半年,電機又出現故障,且需更換前后兩個電機。而每次維修都要往德國運送電機,周期為45天。
除了車主聯合聲明,在汽車質量投訴平臺上也有不少關于EQC電機問題的投訴。據車質網公開信息顯示,僅2021年就有20條奔馳EQC的投訴內容,其中19條都與電機故障相關。奔馳方面則表示,EQC電機故障屬于制造商“制造偏差”,而非車主投訴中所提到的“設計缺陷”。
事實上,關于冷卻系統的相關問題,還需要從長計議。通常情況下,電動車的核心系統(三電系統)包括電池、電機、電控,其中電機是電動車的動力源,類似于傳統燃油車上的發動機。
目前車企為了讓車輛效能更高,主要把提升電驅動系統效率作為首選項,而電驅動系統的開發又可分解為電機設計、逆變器設計及整體熱管理設計。
從技術路線上看,以日系豐田(混動車)和美系特斯拉為代表的車企,更傾向于電動機油冷技術,以BBA為代表的歐洲廠商則更傾向于使用電動機水冷技術。盡管電動機水冷技術難度較大,但其所帶來的好處仍然可觀,不僅可使電機維持高連續功率輸出且無需降額,因為轉子內溫度的降低也提升了整個驅動系統打的耐用性。
由于該技術門檻在于水封,需要制造工藝緊密跟進及車企長時間迭代分析控制整體故障率,EQC作為奔馳第一代電動車還需與合作方ZF通過長時間技術迭代積累相關經驗。
可見,冷卻系統密封問題并非短期就能解決,就在EQC召回當日,北京奔馳2022款EQC 350 4MATIC新增特別版正式上市,相比普通版新車著重升級了AMG運動套件及標配了360°全景影像系統及盲點輔助系統等安全配置,本次召回涉及到電機冷卻液泄露問題并未在新款車型上得到改進。
一面召回,一面推新,品控問題也成為阻礙奔馳電動化步伐的絆腳石。
翻開近三年召回數據,奔馳在華召回次數和車型數量一直高居不下。2019年,由于“前減震器缺陷”,奔馳召回國產E級、C級57.1萬輛,召回數量排名國內第一;2020年,因為高壓燃油泵漏油問題,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召回信息共計14次,再加上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備案的7次召回信息,兩者共計21次召回,在車企召回榜單中排名第一;2021年奔馳累計17次召回,共計2781204輛,再次排名召回數量第一。其中,因通信模塊軟件設計缺陷問題,奔馳召回相關進口和國產車型幾乎覆蓋了全車系,共計超過260萬輛。
按照此前北京奔馳銷售與市場營銷首席運營官段建軍的說法,2022年奔馳“新能源車型銷量占比將不斷擴大”,但首款電動車EQC在銷量和品控問題上均出師不利,如不及時改進質量問題,重視客戶反饋,電動化步伐已明顯落后新勢力和部分傳統品牌的奔馳,無疑正走在“慢性自殺”的路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