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記者來到呂梁山區貧困縣陜西榆林佳縣,這里約3萬畝漫山遍野的高粱熟了,一望無際,像火海涌動,又似朝霞浸染。
能讓佳縣首次這般披上高粱艷艷“紅妝”的,正得益于科技部佳縣科技扶貧團從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引進的一項實用技術——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而這項技術正成為佳縣20多萬農民眼見為實的“網紅”技術。
“今年我不再外出打工了,種地終于比打工賺的多。”55歲的貧困戶金明寺鎮高家溝村村民李林雄,今年種了10多畝高粱,20多畝谷子,因為用了滲水地膜,畝產增加近一倍,收入也翻番,凈賺4萬多元。
方塌鎮謝家溝村貧困戶謝明全和有病的兒子相依為命,他今年62歲。“太苦太累的活我干不動了,我將10多畝地都用滲水地膜種了高粱,不間苗、不鋤草、不追肥,種起來省事,光種地就收入1.5萬元,有了錢,就能安度晚年了。”
謝明全所在的謝家溝村,今年種了4000畝高粱,占到村里耕地的40%。
佳縣從不大規模種高粱。佳縣分為北部片沙漠區、西南丘陵溝壑區和黃河沿岸土石山區三大地貌類型。多少年來,谷子、豆類、高粱等主要集中在緩坡丘陵區,種植出苗不整齊、病蟲害較多、農作物產量極低。
2017年,科技部佳縣科技扶貧團,在3個鄉鎮4個村試驗示范1000畝谷子,選用晉谷29等優良谷子品種,采用滲水地膜覆蓋和2MB-1/4專用谷子穴播機新技術組織實施。去年10月下旬,經農技站技術人員測產,1000畝滲水地膜谷子產量翻番,貧困戶戶均增收8000元。
“測產數據出來,我深感到震撼,不敢相信啊。”佳縣農業科技推廣站站長尚武平說。
科技部掛職佳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徐輝介紹,2018年,乘勝追擊,啟動實施滲水地膜高粱和谷子產業扶貧項目,在14個鎮148個村種植滲水地膜高粱和谷子約3.4萬畝,并試驗100畝全生物降解地膜。
“目前高粱和谷子長勢很好,預計高粱畝產可實現1800斤,谷子畝產可達1000斤以上,均創陜北種植記錄。”尚武平說。
“天幫忙、人努力,關鍵靠科技,讓今年的高粱有了一個好收成。”佳縣縣委書記劉生勝說,“我們把種植10萬畝高粱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產業來抓,種植戶按照統一規程種植,公司、專業合作社負責統一收購,可實現機械化耕種、收割;并與西鳳公司簽訂高粱購銷協議,確保高粱有銷路,能增收。引入先進適用技術,科學種田,減少管理,增產增收,讓農民看到了希望,更加堅定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滲水地膜覆蓋穴播旱作高產技術包括滲水地膜和配套播種機兩個產品和一套波浪形覆蓋穴播模式。滲水地膜有滲水、保水、增溫、調溫和微通氣等優點。近年來研制的降解滲水地膜在與普通地膜投資相近的情況下,還可以消除地膜白色污染。”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滲水地膜技術發明人姚建民研究員說,今年,在科技部支持下,陜西、寧夏等半干旱貧困地區推廣該技術10萬畝。
“這些實用技術,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扶貧攻堅、農民增收對接起來,開辟了一條特色農業產業扶貧的新途徑,為佳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精準脫貧攻堅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徐輝說。(馬愛平)
上一篇:“老漂族”獨自乘機旅行已成趨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