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德國新聞電視頻道近日報道,對德國這個工業強國來說,汽車業的衰敗無疑是致命的。德國的經濟增長和富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汽車業的興衰。汽車業及其分支配件產業——包括所有周邊服務和經濟活動——創造的產值占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因此,它是德國經濟的引擎。勞動力市場專家稱,德國約七分之一的勞動者在汽車業工作或為之服務。
德國汽車制造商每年生產的車輛有三分之二在境外制造,其中又有一半在中國。這種趨勢還在加強。這也是大眾汽車、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這些知名廠商業績屢創新高的一個原因。但這些數字會讓人對德國經濟利益所在產生錯誤認識,因為德國經濟的命運主要取決于汽車行業的其他部分——許多中小型配件供應商和其他產業與汽車業的深度增值聯系。有些供應商正陷于嚴重的財務困境。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已經成為歷史,而且這種情況會愈演愈烈。
德國汽車業無法建立超過亞洲競爭對手或行業先驅特斯拉的核心競爭力。與內燃機汽車不同,電動汽車沒有“高端技術特點”。電動汽車的奧妙在于電池和電池管理。
在電池和電池管理領域,特斯拉和中國汽車制造商執牛耳:特斯拉處于高端市場,蔚來、比亞迪或長城這些中國制造商占據平價市場。德國汽車制造商目前幾乎沒有真正賣得動的電動車型。
現在“戰略夾子”正在閉合!對汽車制造大國德國來說,情況不妙。德國汽車業有陷入“三明治陷阱”的危險:在低端領域,由于缺乏廉價電動車型,巨大的市場正在流失;在高端市場,因為競爭激烈——尤其是與特斯拉的競爭——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車型。(編譯/王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