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亦茗 圖丨來源于網絡
(資料圖)
最近有網友曝出,周杰倫給7歲女兒海瑟薇申請澳洲學校,買下4000多萬的海景別墅。
因為這所名叫Brisbane Girls Grammar的學校,被稱為澳洲“最難進”的女校。
去年遞交的申請,漲到了上千份,但錄取人數很穩定,每年錄240人左右。
孩子的長久居住地、之前的成績,都會作為重要考量。
而周董豪擲千萬買下豪宅,也是為了增加申請成功的籌碼。
這并不算什么稀罕事,畢竟很多星爸星媽,會讓孩子出國念書。
但一般來說,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他們會先讓孩子在國內上國際學校。
等孩子長大一點,到15、6歲或成年后再出國留學。
楊立新的兒子楊玏,16歲讀高二時才去了英國讀書
可到了這幾年,“星二代”的教育越來越卷。
孩子不到10歲或者10歲出頭,父母就籌劃著讓他們出國。
比如,13歲的王詩齡讀了英國名校博奈頓女校。
而趙文卓的大女兒趙紫怡,11歲就去了瑞士留學。
國內有名的國際學校也很多,可為啥星爸星媽們,還是想早早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
因為再頂尖的國際學校,也只模仿到外國名校的皮毛,但和真正的國外優質教育,還是有差別的。
像英美很多國家的學校,不會特別看重孩子考了第幾名、進步了沒,而是更關注學生對啥更感興趣,學得開不開心。
像趙文卓的女兒就讀的蘿實學院(Institude Le Rosey),不只學習語數英,還開設很多興趣課,比如馬術課、滑雪課。
學校專門在阿爾卑斯山開設校區,讓學生能在冬季練習高山滑雪和雪地越野。
很小就讀國外學校,能讓孩子發展更全面,如果想在某一領域進一步深造,也能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比如做影視這行,國外很多名校,不遜于國內的北電、中戲這些學校。
像張藝謀的女兒張末,就考了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的研究生。
歸國后,就跟張藝謀進了劇組搞創作,《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的拍攝,張末都有參與。
而王文也同樣是在國外進修的藝術專業。
她就讀的是,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的電影專業。
回國之后,順其自然以青年導演的身份,參加了綜藝《導演請就位》。
而想要在大學階段順利申請到心儀的專業或學校,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中學階段就在同一個國家就讀。
有的甚至都不需要申請,中學階段如果表現良好,可以直接保送到名校。
比如王文也,中學就讀的就是美國的貴族學校,而畢業時,輕松拿下兩所名校的offer。
當然,明星父母的擇校,也會在意孩子的人際交往:
小學或中學就到國外就讀,能幫孩子更早融入上流圈層,建立更優質的社交圈。
對于普通的中產家庭來說,有穩定事業,有一套學區房,努力夠一夠,也能在北京上海,上比較不錯的國際學校。
《三十而已》的顧佳,為了許子言上幼兒園,買了江濱豪宅,幫王太太提鞋,也疏通了關系,拿到面試機會。
如果明星的孩子,同樣也在這樣的學校念書,有可能結識層次相當的人,但不一定能實現“向上社交”。
但讀國外的名校,會積累更多、更廣的人脈。
像王詩齡讀的博奈頓女校,就曾有過很多明星校友,像賭王的小女兒何超欣,天海佑希,還有丹麥公主。
圖為博奈頓女校內景
而趙文卓女兒讀的蘿實學院,有個別稱:國王學院。(埃及國王、比利時王子都曾在此就讀)
而且,很多星爸星媽不希望孩子在很小的年齡,就被過度曝光,或者被過分關注。
早早地送到國外讀書,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困擾。
楊冪劉愷威很注重保護小糯米,直到5歲正臉照才曝光
在國內讀書,或者外出游玩,很難躲得掉一些惡意跟拍,甚至連孩子日常的人身安全,也不一定有很好的保證。
包括在學校里,也很容易有被孤立的可能。
在這樣的環境下,“星二代”們不一定能很好融入團體,享受到成長的樂趣。
而在國外,不僅有更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而且雙向選擇,更有利于把孩子培養成才。
像世界聞名的伊頓公學,每年在全球招生才200人左右。
但伊頓公學有個規定:孩子一出生,家長就要開始報名。
對家長也有著嚴苛的要求:要達到指定的學歷,有一定的學術積累才行。
而伊頓公學的目標也很明確,就是培養在各個領域的高精尖人物。
在這種機制下,孩子和學校也是互相選擇、互相成就的關系。
如果明星父母能幫孩子申請下這所,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的名校,也在無形中給他們鋪好了前路。
更何況如今形勢大不如前,不如早早地投資下一代。
如果孩子夠爭氣,能延續自己這一代打下的名氣,即使孩子沒按常規方向走,也能提前給他們托底,不至于太過落魄。
即使星二代的光環不再,最起碼還有學歷打底,有在社會立足的基礎。
明星對孩子教育的投資,說白了還是對圈子的投資。
他們希望孩子認識什么樣的人,接觸到什么樣的資源,在一開始,就已經做好了盤算。
很多星二代,不見得比普通的孩子天資聰穎,但往往容易在自己的那條賽道上,占領先機。
這樣的成功,并不能簡單歸結于,“出生在羅馬”這樣的先決條件。
更為重要的是,星二代未來的這一盤棋局,父母早早就做好了衡量,即使投入再多的金錢,也要給孩子選一條性價比更高的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