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人口紅利、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以及良好的貿易環境,讓越南、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與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的紡織服裝加工行業蓬勃發展,成為了國家經濟層的支柱產業。而在資源條件、區域環境、地緣政治等條件的推動下,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在全球性紡織服裝加工生產上擁有著毋庸置疑的極大潛力。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紡織服裝加工行業的重心,便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2021?年?3 月以來,東南亞出口貿易迎來爆炸式增長,如印尼出口同比增長?40%,越南同比增長?30%,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菲律賓等,同比出口增長率均超過?20%。
蓬勃發展的紡織服裝加工行業為當地帶來了更多的工作機會與經濟收入。隨著經濟環境轉好,東南亞國家開始在工人福祉、環境保護方面進行更多的投入,從供應鏈端腳踏實地的進行著可持續時尚改革。
(資料圖)
不斷被提及的工人福祉保障議題?
事實上,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服裝工人維權工作者便開始了全球范圍的呼吁活動。21?世紀初期,亞洲發展成為全世界最大、最集中的服裝產地后,各地工會與工人組織倡議應運而生。
2006?年,“亞洲最低工資”聯盟誕生,聯盟根植于紡織服裝加工行業這一高度整合的全球化產業,并以此作為薪酬運動的錨點,計劃未來推動其他行業的發展。一系列運動讓工人們實現了國際串聯,雖然過程坎坷,但在鼓舞工人士氣的同時,也真正讓“工人權益”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的確,韓國流行文化對韓國本土乃至亞洲和全球至今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因此,奢侈品往往選擇與韓國偶像合作,以此作為在整個亞太地區的主要營銷手段。
比如,韓國男團 Enhypen 受邀出席 2023 年米蘭時裝周 Prada 的秀場活動;Blackpink 成員與已經與頂級奢侈品牌如 Celine,、Chanel、Dior、Saint Laurent 建立了合作關系;新一代韓國偶先團體 NewJeans 已經與 Louis Vuitton、Gucci、Burberry 建立合作;Dior 簽署韓國 BTS 成員 jimin 成為全球品牌大使,Valentino 也選擇 BTS 成員 SUGA 成為品牌大使。
在流行文化的影響下,韓國居民對奢侈品的消費熱情不斷高漲。顯然,各品牌早已看到這一舉措帶來的增長,并繼續使用這一策略拉動包括韓國在內的亞洲地區銷售。
亞洲最低工資聯盟發起倡議
作為世界第二大服裝出口國,孟加拉國在推動全球紡織服裝加工行業工人福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斷從泥濘與挫折中為最基層的工人們爭取更多的權益。
2013 年,孟加拉國拉納購物中心因為建筑老化與制衣廠違規操作導致了嚴重的坍塌事故,帶走了數千制衣工人的生命。事故發生后,《孟加拉國消防和建筑安全協議》正式發布,孟加拉國政府宣布更改勞動法中關于最低薪酬與成立工會的條款,以求更好地保障工人權利。
2021?年?5 月 31 日,協議到期。來自全球各地活動家、人權組織、服裝工人和時尚品牌的集體施壓,使協議在最后一刻延長了三個月。經過一系列的談判,國際紡織品零售商代表與工會在 2021 年 8 月 25 日宣布,同意繼續對孟加拉國的工人安全做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并且希望能夠通過協議為更多國家的工人提供保護。為此,他們發布了更加細化的《International Accord for Health and Safety in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紡織和服裝產業健康與安全國際協議),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協議覆蓋范圍,強化協議內容的可選簡化仲裁程序。
孟加拉國人民呼吁協議延期
在前不久剛剛閉幕的首屆孟加拉國制造周上,制造商們在官方舉辦的達卡服裝峰會上,對孟加拉國時尚產業的未來,以及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進行了深度探討。會議上,行業專家們認為“可持續”、“女性賦權”和“制造高端產品的能力”是孟加拉國制造業提高競爭力的關鍵。
勞德斯基金會?( Laudes Foundation ) 勞工權利項目負責人 Jill Tucker 表示,孟加拉國制衣行業領導層的組織結構比之前更強大了;同時,包括孟加拉國基層勞工權利非政府組織 Awaj 基金會和孟加拉國團結中心等組織在內的實力也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基層員工也對自己的合法權益擁有了更多的認識。
環境問題不斷改善?
過去,東南亞的紡織服裝加工行業普遍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印染、生產造成的排污不僅污染了環境,也對工人和當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
此前,公益組織?Water Witness International?在報告《How fair is fashion’s water footprint?(時尚產業的水足跡有多公平)》中討論了全球服裝制造業向勞動力價格低廉、稅收政策優惠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當地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因此受到影響的問題。雖然話題尖銳,但報告也十分中立地指出,全球服裝制造業的轉移為很多國家帶來了經濟增長,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不計其數的人們解決了生計問題。
這也意味著,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東南亞國家也需要更多地關注環境問題,實現商品采購與生產各個流程的可持續發展并對此加大投資力度,平衡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獲得改善的孟加拉制衣工廠
孟加拉國服裝制造商與出口協會(BGMEA)、孟加拉國服裝交易所(BAE)正在通過更多元化的可持續改革,讓孟加拉制造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在關注工人福祉的同時,孟加拉國的服裝制造業在保障工作場所安全、改善工作環境、推動產品創新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同時也在發展環境友好型工廠,強化現代工藝方面做出了努力。
“越南制造”的服裝標簽
而對于目前已發展成為僅次于中國的、美國第二大服裝和鞋類供應商的越南來說,環境保護更是制造業與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今年?2 月,越南外交部副部長范光校在阿聯酋迪拜舉行的 2023 年世界政府峰會(WGS 2023)上表示,越南正努力兌現?2050 年凈零排放的承諾,希望伙伴方、國際基金關心并投資越南優先引資的綠色經濟、數字經濟、氣候變化等領域。
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加工行業來說,追求更廉價勞動力的行為,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說是一種必然,百年間,產業重心的轉移也讓人們看到了“代工”為各個國家與地區帶來的實在效果。“
投資、出口、消費”被稱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如若具備一定的條件,那么制造業代工必然是其中最快實現經濟發展的途徑之一。
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尊重低經濟水平地區工人與民眾的生命與生活質量,尊重當地的生態與環境發展,無論對于外資企業或是“代工”國家來說都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也是一種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然。東南亞國家一直以來的努力,讓我們看到,只有找到平衡不同環境與背景下平衡工人權益與企業責任的方法,才能夠更加可持續地開啟時尚產業的未來。WWD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