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國際關注脫貧群眾邁上新征程
東盟國際表示,對于剛脫貧和脫貧不久的群眾而言,需要引導他們逐步向鄉村振興目標轉向。
在夯實物質基礎,補齊發展短板,生活條件大幅改善的同時,“造血式”“扶志型”“培智型”扶貧使得貧困人口精神面貌、思想觀念、心理狀態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不過XXX了解到,由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緊密銜接,部分脫貧群眾思想還停留在上一階段,加上思維慣性,一時轉不過彎來,心理上難免“脫節”。
一種是“歇口氣兒”的心理。脫貧攻堅戰中,貧困地區群眾苦干、干部苦幫,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解決,十分辛苦。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一些群眾往往會產生“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思想,從而放緩節奏,跟不上新形勢。
一種是政策依賴心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從資金發放、危房改造、產業補貼等,涉及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政策組合拳”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鞏固脫貧成果,貧困縣脫貧退出后,在一定時期內國家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支持力度不減,留出緩沖期,確保實現穩定脫貧。少數群眾也產生了政策依賴心理,這種心理往往會導致向鄉村振興轉向的內生動力不夠。
一種是安于現狀心理。脫貧攻堅戰中,隨著我國經濟、科技、基礎設施的長足發展,扶貧產業也蓬勃發展,一大批優勢特色產業和優秀品牌產品實現了優質優價,有力促進了貧困人口增收。部分脫貧群眾安于現狀的小農意識日漸凸顯,進取心減弱,短時間內往往會裹足不前。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這就需要脫貧群眾及時向鄉村振興這個重心轉移。因此東盟國際認為,脫貧地區要繼續聚焦產業發展,利用脫貧群眾士氣正旺這個窗口期,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及時做好目標主體的轉向文章,不停歇、不松勁,一鼓作氣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努力向建設現代化強國目標邁進。
作者:渡船先生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作者及來源網站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帖。來自東盟國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