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為何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

    2017-11-23 20:02:07 來源:上觀新聞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或講話中先后10多次提到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肯定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為何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陽明心學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智慧?今天,我們重溫陽明心學的意義何在?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以其數十年的專研所得,為我們一一道來。

    不同的牛人“榜單”里都有王陽明

    上觀新聞:

    今年您出版了《五百年來王陽明》一書,受到了讀者的歡迎。這在您意料之中嗎?

    《五百年來王陽明》,酈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酈波:

    意料之中吧。即使對我自己沒信心,我也應該對陽明先生有信心(笑)。

    近代有句流傳甚廣的話:“五百年來兩大完人,前有王陽明,后有曾國藩。”平心而論,曾國藩還是遜于王陽明的。另有說法認為,儒家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兩個半完人,一是萬世師表的孔夫子,一是開創心學的王陽明。還有半個,即晚清實學代表人物曾國藩。你看,不同的完人“榜單”里都有王陽明。

    上觀新聞:

    不僅在中國被奉為“完人”,王陽明在鄰國日本的影響力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酈波: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近代日本的崛起,在現象上看是脫亞入歐,在思想上看則可以說主要是以陽明心學為奠基的。從倒幕運動到明治維新,不論是前三杰中的高杉晉作,還是后三杰中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都是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

    明治維新之初,日本派使團到西方,希望列強能夠取消逼迫日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當然是談不成的。但被拒之后,這個使團沒有灰溜溜地回國,而是用了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詳細考察了美英德法等12個西方列強,這一年多的考察和學習,才真正奠定了明治維新的基礎。

    之所以會這么做,和使團成員大都為心學信徒有很大的關系,他們實踐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日本學者高瀨武次郎曾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杰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于王學所賜予。”章太炎也曾說:“日本維新,王學為其先導。”

    上觀新聞:

    中國不僅是陽明心學的故鄉,而且早在1861年就開始了洋務運動,為何沒有產生明治維新這樣以陽明心學為先導的運動?

    酈波:

    王陽明卒于1529年,近五百年來,追隨者眾,到了近代中國,也不乏很多實踐者。當年毛澤東進入長沙第一師范學堂,就是以一篇研讀心學的文章《心之力》而受到老師楊昌濟器重的。青年毛澤東還發過“名世于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余子”的感慨,意思是說王陽明之后無來者。

    但問題在于,如果從整個國民精神的角度看,不得不說,心學的精粹并沒有在我們的國民教育中發揚光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心學一直被誤讀、被歪曲。

    “心”乃生發意義的源泉

    上觀新聞:

    對心學最大的誤讀,是否就是把它當作主觀唯心主義學說進行批判?

    酈波:

    這種誤讀,很大程度上源于對心學“心外無物,心即理”的錯誤理解。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是不是如陸九淵當年說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是不是就是后來貝克萊說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陽明在世時就曾有類似的質疑,由此引發了中國哲學史上有名的“巖中花樹公案”。

    有一次,王陽明和學生、朋友同游南鎮。學生看到南鎮山巖中有一棵花樹,非常美,就問老師:先生說心外無物,難道我們不來南鎮,這棵樹就不開花、不美麗了嗎?

    對此,王陽明是這樣回答的:“汝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上觀新聞:

    怎么理解這段話?

    酈波:

    我覺得要回到原始文本。

    “汝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中,“寂”是關鍵詞。“寂”從寶蓋頭,是房子的意思,下面的“叔”原意是手去撿豆器,也有說是撿法杖,不管是豆器還是法杖,都是祭祀用的禮器。“寂”常和“寞”在一起。甲骨文的“寞”是上下草叢中一個太陽,意即太陽下山了。祭祀完成,神靈退去,收拾起祭祀的器物,這種狀態即是寂寞。古人認為,失去了心中的價值歸屬,人的精神沒有了依托,才是寂寞。

    “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什么叫“明白”?日月合為明。而白,非指顏色,在甲骨文里,白是一口多舌的意思,形容一個人在極盡表達、反復陳說。

    從訓詁的角度解釋了這幾個關鍵詞,就明白了,針對花存在不存在這個問題,學生問的是一種物理存在,王陽明回答的是一種價值存在。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說的是“心”乃生發意義的源泉。

    上觀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講話中,曾經引用了王陽明“身之主宰便是心”這句話。

    酈波:

    這是對心學的正解。“本在人心,內心凈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就是陽明先生的“唯心”。

    “知行合一”解決習性問題

    上觀新聞:

    從2009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0多次提到王陽明和他的學問。其中,“知行合一”提到了7次之多。

    酈波:

    龍場悟道讓王陽明悟出了“心外無物”,正式創立了心學,之后他將“心即理”不斷延伸,以糾當時知識分子空談、虛談之弊病,漸漸產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行和知,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是很重要的兩大命題。從《尚書》開始,到孔子、莊子、孟子,到二程、朱熹,然后到明末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再到孫中山、陶行知,都思考、討論過這個問題。

    比如陶行知,原名陶文濬,讀了心學之后改名陶知行,后來再次悟了,又改名陶行知。為什么一改再改?因為知和行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哪個容易哪個難,哲學上爭辯得很厲害。王陽明卻不割裂兩者,而是提出知行合一。

    也有人提出:人世間最常見的是“我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王陽明回答: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知、行是一個整體。古人總把知、行分開說,是希望人們有意識地對知和行分別加以研究,因為世上多的是冥行妄作和好說空話、不著實躬行的人。

    上觀新聞:

    “知行合一”能夠解決人的什么問題?

    酈波:

    習性的問題。人的習性是很難克服的,你現在所有的一切,大部分都是你的習性造就的:成功是由好習性造就的,失敗是由壞習性造就的。王陽明的忠實信徒曾國藩說過一句名言:“敗人兩字,非傲即惰”。“傲”就是冥行妄作,“惰”就是不著實躬行。

    我認為,解決習性問題,沒有比知行合一更有效的了。它能夠幫你找到真正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是強大的生活之道,是生活中改變習性最關鍵的一種智慧。不僅如此,它也能成就你的家庭、你的團隊、你的組織。

    沉浸進去,才能融而為一

    上觀新聞:

    由“知道”到“做到”,依然有個跨越問題,如何才能“合”呢?

    酈波:

    我稱之為沉浸式體驗。心學是儒家的一支,萬法歸宗,我們來舉個孔子的例子。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向師襄子學音樂。師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但沒告訴他曲子的名字。孔子練了一段時間后,師襄子覺得不錯,打算教他新曲。孔子說,我只會了技法、指法,還沒掌握節奏、韻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發現他進展神速,又提出教新曲。孔子說,我還沒能把握曲子的思想和情感,再練一陣子。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發現孔子的水平都快超過自己了,可孔子還是不接受新曲,理由是“吾知其志,未知其人”,說自己把握住了曲子的思想情感,但沒琢磨出是什么樣的人作了這首曲子。再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來聽了,聽完坦誠地對孔子說,你再練我就沒法教你了。孔子搖頭說:“吾知其人,未知其類。”意思是我大概明白作曲的人了,但還得琢磨下他身上體現的是哪一類人的思想和情感。

    直到有一天,孔子把這首曲子彈得酣暢淋漓,師襄子聽得失魂落魄、自愧不如。彈完,孔子長身而立,說自己看到作者了,“黯然而黑,頎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這氣吞諸侯的磅礴之勢,“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大吃一驚,因為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

    這就叫沉浸式體驗,不光學習,做任何事都是這樣。只有沉浸進去,你才能和你的對象融而為一。

    上觀新聞:

    知到行,行到合,終極的目標是什么呢?

    酈波:

    就是那個“一”,“一”就是王陽明講的“致良知”。王陽明說:“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為什么你總覺得疲于奔命,覺得有些事做得還可以,有些事真難,那是因為你心中“牽于毀譽得喪”。毀譽得喪是一種利益判斷,不是價值判斷,你的出發點和終極追求都不是致良知。

    “良知”典出孟子。孟子說:“不學而能為之良能,不慮而知為之良知。”就是說,知天理、知人間大道,是一個人內心本來就有的,但因為現實的緣故,各種欲望、情緒、不良習性,蒙蔽了良知。致良知,就是要面對“事”,找回良知、良能。

    一只手放下,一只手拿起

    上觀新聞:

    儒釋道三家都非常講究靜坐修行,靜坐也是心學入門的一個功夫,但對于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這樣的修行幾乎是一種奢侈。

    酈波:

    忙不是今人才有的困惑,古人一樣有這個問題。曾有一名官員聽王陽明的課聽得手舞足蹈,恨不得天天來聽,但覺得自己每天要處理那么多公務,實在沒有時間。

    王陽明一聽他的抱怨就說,你聽了我那么多課,怎么還沒開化,我什么時候讓你放棄工作來修行?

    王陽明的觀點是“事上練”,也就是他的信徒、日本的稻盛和夫等人都喜歡講的“工作即修行”。“知行合一”的重要方法就是“事上練”,在處理各種事情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王陽明的一生并不長,有限的一生里,他還疾病纏身,但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誤。不說立德、立言影響了五百年來多少代人,光是建功立業,他平亂、剿匪、料理政務,哪一件是輕松的呢?

    上觀新聞:

    曾有學生向王陽明請教靜坐的問題,說自己“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今天的我們也很容易遭遇這樣的心境———事到臨頭,缺乏定力。

    酈波:

    對此,王陽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他曾經婉轉而又犀利地批判那種坐枯禪的靜坐方式,認為知識分子不應該像僧人那樣坐枯禪。心學是一種實學,是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是要功用的。心學不是解放一個人,而是要解放一代人、解放整個族群。靜坐必須要和“事上練”結合起來。

    上觀新聞:

    可見,王陽明的大徹大悟與禪宗的頓悟是大不相同的。

    酈波:

    是的。佛教講的是放下,心學講的是拿起;佛教求的是解脫,心學要的是擔當。有根本的區別。

    在龍場,王陽明就參透了生死問題。如果是佛教的禪悟,那他就不用再做龍場驛丞了,不如放下一切、云游四海。但那不是王陽明,如果王陽明追尋的只是個人的出路,他也不會五百年來如此受人推崇了。相反,他龍場悟道后,先著書,后開書院,更重要的是,國家危難時刻,他挺身而出,毫不遲疑。

    一句話,他不僅迎難而上,而且尋難而上,多少兇險,全然不顧。

    上觀新聞: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也可以說是放下的———至少他放下了自己。

    酈波:

    我認為,他是一只手放下,一只手拿起。從放下什么、拿起什么中,可以看出王陽明的“良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這顆心是光明的,這就夠了。這是一生坎坷而創下無數偉大功績的王陽明留下的最后一句話。

    治療當今社會頑疾的一劑良藥

    上觀新聞:

    您是什么時候開始研習陽明心學的?

    酈波:

    我深感遺憾的一點就是,自己沒有早一點接觸陽明心學,而是到了28歲那年、面臨一些人生困惑時才開始接觸的,但從此就專研下去,沒有中斷。

    王陽明真正打動我的,不是他經受殘酷折磨而幾近死亡的關頭,也不是他為躲避追殺而詐死的逃亡經歷,而是他忍辱負重、在遭到各種迫害的間隙追尋自我的努力,是他歷盡劫波、功成名就后排除干擾,聽從良知的召喚,決定魂歸故里的悲壯之旅。

    王陽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不斷自我完善的一生,他不僅找到了內心的光明,更將這種發現盡力散播,幫助更多的人發現自己內心的光明。他的理論建樹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自自我的修煉和實踐的鍛煉,他的發現是自悟,他的功德是救人。正因如此,自陽明心學誕生以來,歷史上許多杰出人物都將其奉為圭臬,身體力行,并創造出了輝煌的事業。

    上觀新聞:

    早在萬歷年間,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就說:“今天下之好守仁者,十之七八。”之后五百年里,心學余緒不絕,如今又起“陽明熱”,您覺得陽明心學持久、蓬勃的生命力源自哪里?

    酈波:

    自秦以來中國2000年的文明史,一直存在著儒法之爭。初始的儒家,包含很多民主思想,關注人性,但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的儒家,實則是披著儒家外衣的法家。

    之后,程朱理學之所以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在于它是儒家向法家的妥協,統治者用理學禁錮人們的思想,用法術控制人們的行為。此時,陽明心學從一片黑暗中殺出一絲光亮來,其啟蒙價值無異于歐洲的文藝復興。

    陽明心學是一種人性的回歸,但又是一種向前的推動。在個人的層面上,它可以讓每個人找到內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獲得行動的智慧;在族群的層面上,它可以讓我們反思歷史,追慕先賢,獲得中華民族超越時空不斷進取的巨大力量。

    上觀新聞:

    今天的我們,行進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重溫陽明心學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又在哪兒?

    酈波: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這樣的表述指明了我們回顧歷史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尤其是回顧本民族歷史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人類歷史上,每當出現重大的精神危機或文明發展的困局時,總需要從某些偉人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才能繼續前行,重新走回正道。陽明心學“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智慧,正是解決當今社會人心浮躁、道德松弛、信仰缺失等問題的精神藥方。可以說,今天的中國人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應該讀王陽明。

    當今世界各民族也可以從陽明心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正如杜維明先生所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許嘉璐先生也曾表示,陽明心學的意義在于它是治療當今社會頑疾的一劑良藥。當物質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資本的邏輯已經處處碰壁,世界各國陷入精神困頓的時候,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就成為照亮人類文明未來的一盞明燈。

    酈波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點評嘉賓。

    原標題:酈波:王陽明為什么能紅五百年,我們該向他學什么

    關鍵詞: 王陽明 年前

    上一篇: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經典劇目晉京展演圓滿落幕

    下一篇:尚義橋森林誦讀活動吸引多人參加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

    亚洲精品美女网站|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高清在线mv| 亚洲自偷自偷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 亚洲图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日本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手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亚洲私人无码综合久久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未满十八|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网站|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MM131亚洲国产美女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亚洲理论片在线中文字幕| wwwxxx亚洲| AV激情亚洲男人的天堂国语|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一区 | 亚洲乱码中文论理电影| 亚洲娇小性色xxxx|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