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機構測算,剛剛結束的國慶黃金周,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26億人次,同比增長9.4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990.8億元,同比增長9.04%。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國、第一大國內旅游國、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國。
交出這樣的旅游成績單,與多年來以故宮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博機構、旅游景點優化游客服務、擴大開放面積等有很大關系。9月19日,紫禁城內最大的一個倉庫“南大庫”變身家具館,正式向公眾開放,一期展廳“倉儲式”展出300余件明清家具。多年來,故宮博物院一直有序推進擴大開放工作,“南大庫”開放后,開放面積達到80%。
故宮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如何讓國內外游客一飽眼福,最大限度地欣賞故宮的“廬山真面目”,滿足多層次參觀游覽需求,是故宮管理部門一直在思索的問題。經過不斷擴大開放面積、豐富參觀內容、優化游覽路線、推出豐富文創產品等,游客的參觀視角和游覽內容得到不斷拓展,最大化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參觀游覽的獲得感自然會大大加強。故宮對外擴大開放是一面鏡子,這樣的思路有關方面不妨借鑒一下。
換一個角度,從經濟規模上來說,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旅游大國,但還沒有成為旅游強國。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旅游業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旅游業綜合競爭力位居全球第17位,與旅游強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除了國際吸引力不強、國際調配力不足等問題,旅游產品缺乏價格優勢、旅游科技含量不足等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當前,一些國內旅游景點旅游產品單一、旅游科技含量不足,再加上偏向依賴門票經濟,對游客缺乏吸引力。再就是旅游資源的粗放經營,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國內外游客多元化的出游需求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成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調整旅游市場結構性矛盾,開發滿足不同受眾需求的旅游產品,有效激發旅游市場的活力,提升旅游行業服務水準和文化內涵,十分必要。(鄭建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