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播的諜戰劇《叛逆者》不僅收視連續登頂,觀眾口碑也居高不下,超過21萬網友在豆瓣上打出了8.3的高分。與以往大眾熟悉的諜戰劇不同,該劇沒有將大量筆墨花在展現敵我雙方的斗智斗勇上,而是著重刻畫了主人公林楠笙作為國民黨的“叛逆者”,在時代洪流中經歷了無數次內心掙扎之后,明知將付出沉重代價,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的過程。
該劇改編自同名小說。應該說,作家畀愚的原著為該劇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從一部四萬余字的中篇到長達43集的電視連續劇,編導顯然在原著所提供的巨大時空跨域和多線索“留白”基礎上,進行了可圈可點的二度創作——編導通過立主腦、減頭緒、密針線等圓熟技法,對小說精妙的純文學構筑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敘事轉換。文學作品影視化司空見慣,但實現從語言藝術到視聽藝術的華麗轉身誠非易事。它要求編導既不能拋開原著任意解構、虛構,亦不能一味遵從原著而將之簡單視頻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叛逆者》為我們貢獻了一個改編的范本。
立主腦:展現同仇敵愾之“戰”的寬廣格局
和經典諜戰劇《潛伏》中的余則成、《偽裝者》中的明臺等一樣,《叛逆者》的主人公林楠笙也是毅然棄國民黨之“暗”、投共產黨之“明”,為革命做出重大貢獻的英雄。不同的是,出場時的林楠笙就像《隱秘而偉大》中的顧耀東,是懵懂青澀的職場小白,與余則成、周乙(《懸崖》)、劉新杰(《黎明之前》)等諜戰劇男主甫一亮相便成熟老練大異其趣。所以,劇版《叛逆者》之主腦自然是對林楠笙從軍統新手特工到堅定成熟的中共地下黨員之成長道路的細致敘寫。畀愚的小說從林楠笙躺在香港皇家陸軍醫院入筆,懸念十足,引人入勝。而電視劇則按照林楠笙的成長歷程娓娓道來,不僅使原著隱匿在倒敘手法后的時間線一目了然,也繼承了小說將狹隘之“諜”引向同仇敵愾之“戰”的寬廣格局。
作為有血性有理想的愛國青年,林楠笙的棄暗投明并非一蹴而就。小說開篇以倒敘手法不動聲色將他中彈前的經歷一一引出,以平實冷峻的調子讓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次第亮相:老師顧慎言、初戀朱怡貞、同學左秋明,還有他在我黨內的聯絡人老潘等。十一章的篇幅,作家在前五章里讓林楠笙在一次次生死攸關的交鋒與考驗中逐漸成熟,完成“叛逆”。其過程之曲折痛苦和漫長,隱匿在畀愚冷靜克制的白描文字里。相較于小說,43集的電視劇,林楠笙到34集才繼承郵差代號,其成長過程濃墨重彩,即編導不斷強調是正反雙方的博弈讓他內心產生巨變。這一邊,軍統上海站打著愛國旗號不遺余力“鏟共”、但自己被日本人抓住后卻很快投敵的陳默群,貪污吃空餉并不擇手段陷害同事的王世安,大牢里不斷施加在老弱婦孺身上的雷霆手段和為揪“內鬼郵差”而人人自危互相試探提防的工作氛圍,等等,使林楠笙不由一次次產生動搖和質疑。另一邊,共產黨卻一次次在他周圍投下明亮光圈——顧慎言明知林楠笙是陳默群派去監視他的,卻在他編造母病謊言時笑著遞去一沓慰問金;在已知林楠笙軍統身份并成功撤離時,朱怡貞還甘冒被捕的風險回來找他;他還親眼目睹了阿木、孫福安、云偉、左秋明和顧慎言等共產黨員的壯烈犧牲……他信仰的天平,逐漸偏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中的顧慎言在劇中被拆分為顧慎言和陳默群二人,同時給予林楠笙重大影響,便于觀眾理解的同時也使結構和邏輯更加明晰。當然,真正促使林楠笙“叛逆”的內因,是他本人堅如磐石的報國信念。小說中,作家讓林楠笙在和朱怡貞重逢時明確告白:“我是你們當年費盡心機想讓我成為的人。”而電視劇則不著痕跡地安排了不少可證楠笙初心的草蛇灰線。如他之所以放棄教書是因為從軍乃彼時最直接有效的報國之途;再如在香港重傷未愈、頹喪絕望的他聽到廣播里的《論持久戰》后,興奮得睡不著覺……看似不經意幾筆點厾,舉重若輕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叛逆”是他在洞悉和勘破時局后的覺醒和自救,是報國初心與共產主義理論碰撞后眼前豁然出現的艱難而光明的救國之路。
減頭緒:塑造精致合理的敘事模式
如果說海飛《唐山?!返牧咙c是兼用全知與限知視角,麥家的《暗算》《風語》是用懸念叢生的離奇情節緊湊結構,那么畀愚就是將足以支撐一部長篇的故事“壓縮”成中篇?!杜涯嬲摺吩鞫鄺l線索交織纏繞,形成復雜燒腦的諜戰網絡,采用了如假扮夫妻、多重間諜、以鐘表為暗號等不少傳統諜戰元素,情節設置卻不落窠臼,并適當運用古典小說的章回技巧,給讀者留下充足想象空間。同時,畀愚還從林楠笙、朱怡貞、顧慎言等多個人物的多重視角切入,讓他們各自努力探尋真相和真理,又非“純”客觀零度敘事,為改編影視形成群戲打下扎實基礎。換言之,畀愚從人物言行處細細落筆,賦予每幀畫面大量信息,也給改編者留下充足空間。當然,竊以為《叛逆者》更是非典型諜戰小說,如畀愚其他題材作品一樣致力于刻畫人性之光。
劇版《叛逆者》集中筆墨鋪陳林楠笙的心路歷程,情節上也做了多處調整。如劇中顧慎言出場就是“郵差”,去掉了原作寫他1927年脫黨加入軍統始終不被信任的“叛逆者”身份,線索明晰,筆墨儉省。小說寫林楠笙在香港時已向紀中原提供情報,電視劇則改為到重慶才刊登《官渡口》詩向黨表明心跡——林楠笙在重慶看到抗屬藍小姐的不幸遭遇和國民黨內部派系的互相攻訐、自私誤國,促使他完成了最后的蝶變。另外,同是初出茅廬,顧耀東的成長伴隨著全方位的技能學習,而林楠笙特訓班高材生的設定略去受訓過程,圍繞其內心世界的蝶變步步深入,戲更有張力。
同時,該劇編導對主要配角的凸顯和非必要人物的淡化亦都恰到好處。例如在劇中,藍小姐的形象更為豐滿,交際花身份以外,其烈士遺孀和好母親的輪廓被勾勒出來,編導還讓她進軍統受過射擊訓練,為其最終拿起槍幫助林楠笙埋下伏筆。
密針線:錘煉細節以提升品質
成功的諜戰劇各具亮點。如《風箏》除人物和故事出彩外,還認真描寫鄭耀先與其敵營里部下的袍澤之義。改編自麥家同名長篇的《暗算》等則側重塑造偵聽破譯的天才怪才,懸疑燒腦。而從中短篇改編連續劇必須做加法,其關鍵是使針線細密有致。
準確提取原作核心信息,更多精妙的細節在劇中出現,用以充實故事和人物。如為了強調新手特工林楠笙在迅速成長的同時也對軍統和自己原來的選擇產生懷疑,編導將上村凈死后與林一起撤退的人從藍小姐換成朱怡貞,朱怡貞也從普通女大學生改成富家千金,在我黨電臺被破壞后,她奉紀中原之命,購買一臺高檔收音機改裝后用于接收上級指令。她被捕后,收音機里的線圈是關乎她生死的關鍵證據。而此時林楠笙已被朱怡貞深深觸動和感染,毫不猶豫趕去朱家拆下線圈,邁出“叛逆”的第一步,情節合理,驚心動魄。另外,成功刺殺上村凈的英雄有了“云偉”之名,朱怡貞還強調“他還不到二十歲”,其他幾位烈士也都是小說中不曾出現的,如阿木和福安。
劇中,共產黨人有堅定的信仰和堅強的意志,更有普通人的感情。如林楠笙和左秋明互相信任肝膽相照,朱怡貞和朱孝先父女情深。林楠笙和朱怡貞的愛情編導著墨克制但動人心弦——朱怡貞在香港上船后,別上林楠笙送她的粉色蝴蝶胸針,到船舷邊與岸上的林四目相對,默契地同時綻放微笑。還有一個看似閑筆的細節令人擊節,即在香港因缺證件買不到止疼片而痛楚到行走艱難的林楠笙在接過店老板追出來贈送的藥片后,等不及回到近在咫尺的住處,急忙拿手接雨水吞服!——他本可待真正傷愈才出院,但在日本人的醫院里他只要不是昏迷狀態就一分鐘也待不下去。這份堅定的愛國心不禁讓人聯想到《麻雀》里的唐山海高唱“萬里長城萬里長”走向活埋坑的從容——愛國,是可以斷然放棄健康和生命的。
此外,編劇還巧妙運用互文手法使故事形成閉環。如林楠笙與左秋明坐在長椅上暢想抗戰必勝的場景,與當年的郵差和漁夫何其相似乃爾?!曾將顧慎言逼得懸吊在天臺才得以脫身的青年林楠笙在大撤退時反被顧從墜落邊緣拉了上來,執行找出內鬼郵差任務的林楠笙最后卻成為郵差的接棒人,曾經靦腆青澀的特訓班畢業生返滬后成為副站長,穿上了顧慎言般滴水不漏的鎧甲……從1936年夏天到淮海戰役前夕,林楠笙的成長,一步一個腳印,堅定,有力。
當然,該劇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些細節并不合邏輯,但瑕不掩瑜不可否認。電視劇《叛逆者》讓觀眾看到那一代青年人在家國存亡絕續之際所經歷的復雜情緒,很好地詮釋了為什么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歷史命題。(郭梅 作者為杭州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