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華鱘研究所放歸的這批中華鱘,是全人工繁育的子二代,體長已經有70厘米左右,它們出生在2011年12月10日左右。它們要游上2000公里,歷經種種磨難,最終幸存者可在今年6月左右到達河海交匯處上海長江口。在這里,它們還要待上3個月,等逐漸適應由江河淡水環境到海水的轉化,然后就投入大海的懷抱,直到14年后,它們發育成熟了,再洄游到長江繁育下一代。
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楊元金介紹,這2000尾中華鱘的DNA樣本已經提取,并建好相應的細胞庫和基因庫。它們身上還被打了兩種信標:打在骨板上的電子芯片如同身份證,可以掃描出中華鱘“出身信息編號”、外掛的黃標可以防止沿江誤捕并便于調查。其中,有20尾中華鱘體內首次植入聲吶信標,這對現在僅有長江口和產卵場兩頭的初步數據是很好的補充和完善。
據每年長江口監測的數據來看,人工放流的中華鱘占野生比率不到4%,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可以起到保種的作用,但對中華鱘自然種群的恢復來說如同杯水車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