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短視頻行業從不缺頭條。5月8日,馬化騰與張一鳴的“互懟”截圖刷爆朋友圈。
針對騰訊公司控股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與字節跳動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一鳴深夜在朋友圈“互懟”截圖一事,昨日騰訊方面向新京報記者證實,截圖屬實。
對于張一鳴提及的騰訊旗下產品“微視抄襲搬運抖音”,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聯合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微視從來鼓勵和保護原創、如有涉及侵權內容歡迎舉報也堅決打擊,更不存在所謂‘搬運’一說。”
微視抄襲搬運抖音?騰訊:不存在
5月8日上午,市場流傳出一個朋友圈截圖,字節跳動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一鳴發朋友圈,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留言“互懟”。
截圖顯示,5月7日晚間,張一鳴在朋友圈發文慶祝稱,抖音海外版Tiktok在蘋果商店取得全球下載第一。在該條朋友圈下,他說:“微信借口封殺,微視的抄襲搬運擋不住抖音的步伐”。馬化騰則在留言下回復稱,“可以理解為誹謗”。
面對馬化騰直接“開懟”,張一鳴回復:“前者不適合討論了,后者一直在公證,我沒想有口水戰,剛剛沒忍住發了個牢騷,被我們pr批評了。材料我單獨發給你。”馬化騰則回復稱:“要公證你們的太多了。”
針對所謂“微信封殺抖音”,馬化騰說,“平臺一視同仁,你過敏了”。
對于上述辯論,騰訊方面表示該截圖為真實存在,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聯合負責人表示:“微視從來鼓勵和保護原創、如有涉及侵權內容歡迎舉報也堅決打擊,更不存在所謂‘搬運’一說。”字節跳動截至發稿未就此事進行回應。
“復活”微視,騰訊反擊抖音?
張一鳴與馬化騰在朋友圈的針鋒相對背后,是微視與抖音的競爭逐步升級。
4月2日晚間,騰訊旗下微視迎來2018年首次重大更新,高調“復活”。這款主打短視頻的產品被視為騰訊反擊抖音的利器。
事實上,騰訊早在2013年就上線了自己的短視頻APP微視。然而2015年3月,騰訊宣布戰略放棄微視。此后的兩年內,騰訊缺席短視頻的紅利,不過,騰訊在2017年3月領投短視頻平臺快手。隨后的4月,騰訊宣布微視正式停止運營。
隨著短視頻的爆發,2017年8月,微視低調復活。不過,復活后的微視并未引起太大波瀾。而今日頭條旗下的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等漸成體系,抖音更是在春節前后迎來爆發。
4月2日,騰訊重啟微視,在短視頻領域繼續搏殺。但重生的微視不僅要面臨強大的勁敵,還要面臨嚴厲的平臺監管環境。
達晨創投董事總經理李永林分析指出,所有內容產品的核心都是爭奪用戶時間。“快手、頭條等獨角獸是屬于進攻型的,騰訊、百度、微博來說屬于防守型,被搶時間最厲害的是傳統巨頭。”李永林對新京報記者說。
從數據上看,微視與抖音的差距還很遠。根據App Annie統計的3月數據,MAU最高的5大短視頻APP為快手、抖音、全民K歌、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
- 行業
短視頻“搶人”大戰:一條視頻可獎勵上千元
張一鳴與馬化騰在朋友圈唇槍舌劍,今日頭條系也與騰訊在短視頻領域“短兵相接”。雙方對優質短視頻內容與視頻創作人的爭搶逐步升級。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微視高調復出后,用高額補貼開始了“搶人”大戰,其補貼規則在變化中,補貼額度從幾百至上千不等。但微視對內容補貼的門檻要求也較高,且要求只有獨家視頻才能享受補貼。
“平臺高額的補助有可能短期之內把內容吸引過去,但長期來看,如果流量跟不上,內容創業者肯定不會把全部的精力放在這個平臺上。目前,短視頻行業仍在快速發展,還沒有成熟到座次完全分出來的地步,短視頻平臺名次的變化取決于各家如何做產品運營。”達晨創投董事總經理李永林表示。
微視達人按點贊給補貼
高的一條獎勵1500元
微視復出后以高額補貼開始了“搶人”大戰。有抖音網紅表示,最近找其談合作要求入駐微視平臺的業務員多達20個。
4月2日晚,騰訊旗下短視頻應用微視上線4.0版本,高調“復活”。隨著新版本面世,以及網上曝出一份“微視拿出30億元扶植內容創作者”的消息,市場充滿了對微視能否借助補貼以及騰訊系的資源實現對抖音“彎道超車”的討論。
微視真的拿出了30億元進行補貼?5月8日,新京報記者向微視方面進行求證,其未正面回應,根據其給出的2017年年底企鵝號“百億計劃”的文件,騰訊將拿出百億級別的真金白銀,通過內容、平臺、投資三方面對內容創作者進行分成。自媒體“努努力,月入過萬,應該也還是很有希望的”。
雖然官方并未明確具體的補貼金額,但內容創作者們已經感受到了微視“復活”后帶來的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至少有20個人加我,都是招募微視達人的。”5月8日,一名在抖音擁有40萬粉絲的播主告訴記者,“對方告訴我,在微視平臺發布視頻,根據評級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補貼。”
該播主向記者展示的一份合同顯示,微視達人與微視平臺的結算標準包括“72小時內單條小視頻在微視有效播放(大于5s)超過1000萬并達到SAB評級。其中點贊超過1000的為S級,結算1500元;點贊超過500的為A級,結算500元;點贊超過50的為B級,結算150元。”
根據該份合同,達人每發布符合要求的視頻,即便未滿足SAB評級,平臺也會按照50元一條進行結算。不過,按照視頻質量排序,達人每個月每賬號只有前30條視頻才可進行結算。照此計算,一位達人在平臺發布視頻所獲取補貼的上限為45000元。即便視頻沒有一條達到SAB評級標準,只要發布視頻達到30個,每月也有1500元的“保底工資”。
截至目前微視的補貼規則極多,記者拿到的一份三月初微視“結算標準”發現,50個贊的視頻可以得到100元補貼,1000個贊的視頻可以獲得750元補貼。而一份公會向記者提供的“5月份獨家內容結算規則”則顯示,S、A、B級的有效播放量分別超過10萬、1萬和1000時,可以分別拿到1800元、600元和160元的補貼。
“這是因為微視的補貼規則幾天一變,調整很快。”從事短視頻培訓的“陳六爺”表示,“最開始是以點贊數為標準,1000點贊低的幾百,高的2000;最近則根據播放量來評級,不同級別給的補貼不一樣,高的幾千,低的幾百。”
針對上述補貼細則,微視方面稱:“以騰訊內容開放平臺官方公告為準。”
“微視不止自己招募達人,還外包了其他公司來做主播招募。”上述抖音播主表示。
相比微視,抖音并沒有真金白銀的補貼政策,其對創作人的扶持主要體現在流量扶持上。根據記者拿到的一份4月2日發布的“抖音多元化MCN雙周TOP榜”,抖音會定期分析數據,總結出“人氣TOP5(播放量最高)”、“吸粉超新星(漲粉最快)”、“勞模戰斗機(視頻數量最多)”三個獎項。對獲獎選手,抖音會給予他們的賬號下個雙周的一級流量支持,而播放量最高的播主則會獲得熱門活動預埋特權。
網上流傳的一份“抖音MCN合作模式正式版”顯示,MCN機構根據檔次不同,分為三個等級。相應的扶持包括“新入駐賬號冷啟動流量扶持”、“商業化變現幫助”等,而最高的一級賬號的扶持則包括“熱門活動提前獲知權限”、“抖音特權功能優先申請”等。
獨家發視頻阻礙廣告變現
補貼戰術難吸引頂級播主
微視的高額補貼并未吸引到所有的頭部網紅。頭部網紅和內容創作公司大多靠廣告植入進行變現。
“微視邀請了一些網紅參加補貼活動,但根據要求,只有發布獨家視頻才可以享受到補貼,換句話說短視頻只能在微視的平臺發布,但我的作品都是全網分發的,所以我沒有辦法參加這個活動。”短視頻紅人“大連老濕王博文”告訴記者。
在李永林看來,內容創業公司的核心還是考慮全平臺分發的問題,分發渠道一定是覆蓋得越多越好,短視頻的核心還是做內容的能力,以及能不能給用戶提供喜歡的東西;另外是變現,即用戶對投放內容的認可。平臺的補助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是臨時性的。“短期之內可能把內容吸引過去,但是長期如果你流量跟不上,內容創作人肯定不會把全部的精力放在這個平臺上。”
目前,頭部網紅和內容創作公司大多都是依靠廣告植入進行變現,依賴平臺補貼生存的內容創作人相對都是較為初級的短視頻玩家。
“根據平臺運營策略的不同,平臺對專業和初級視頻創作人的補貼力度和形式也不盡相同。”一條聯合創始人范致行表示,“比如我們在大魚號上的補貼大約在每月一萬元,但我們大部分的收入都是廣告收入。”
二更創始人丁豐則直言,“我們在平臺拿到的補貼僅占總收入的1%。這是因為我們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主、短視頻教育等領域,補貼和打賞不是主要的變現方式。”他提到,一些與頭條簽約的作者的收入,也是不錯的。
相比頭部玩家,也有不少腰部以下玩家依靠平臺補貼維持收支平衡,對他們來說,微視的補貼很有吸引力。
在北京從事短視頻制作的溫拿(化名)表示,其在頭條和優酷加起來每日播放量在百萬以上,但由于沒有找到合適的廣告商進行變現,平臺的廣告收入以及補貼成了他的主要收入來源。
“進入抖音后發現,抖音相比頭條更難吸粉,且并沒有上線廣告盈利分成功能。”溫拿說。
“我主要做頭條號,2016年,今日頭條推出了了‘千人萬元’計劃,即扶持1000個頭條號個體創作者,讓每人每個月至少獲得1萬元的保底收入。后面又推出了千人百萬粉政策,我就享受到了這樣的政策優惠。此外,頭條和公眾號都推出了廣告主投放廣告位的設計,比如1元錢的廣告,內容創作者可以拿到0.2到0.5元不等的分成。”
在溫拿看來,今日頭條的平臺提供了一個池子,創作者在上面創作內容,用戶看,廣告主投廣告位。這樣創作者一方面可以積累粉絲,一方面拿到錢,而這個錢不是平臺給的,是平臺賺得的廣告費分的,“這是最健康的模式”。相比之下,一些以獎金形式刺激和吸引優質創作者的補貼政策,“雖然也沒什么問題,但長期來看高額補貼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也無法刺激長久創作。”
艾媒CEO張毅此前公開表示,抖音平臺較為成熟且擁有強大的用戶基數,微視是否能靠砸補貼搶達人的辦法贏得失去的時間差值得懷疑。
短視頻領域N國殺,行業格局已定?
短視頻市場競爭激烈,BAT也紛紛入局。分析認為,短視頻行業終將是巨頭的生意,名次變化則取決于各家如何做產品運營。
4月23日,黃子韜成為微視的首位代言人。選秀節目《創造101》女團成員全部入駐微視,并且向用戶開通投票入口。根據易觀千帆數據,這為微視引來了大量95后年輕流量。4月21日《創造101》第一期首播后,微視當日活躍用戶增至61.6萬人,啟動次數躍至117.1萬次。
《創造101》中有一些女團成員本身就帶有短視頻流量屬性,如鹿小草背后的青藤文化就是一家培育短視頻網紅的MCN機構,該機構與微博、抖音等多家短視頻平臺有所合作。
“事實上,目前大部分之前入駐抖音的MCN機構都已經入駐微視。”溫拿表示,“目前各大微信群都在廣泛傳播微視入駐加盟的消息,許多微視員工為了拉人都很拼。”
對于起步較晚的巨頭能否在短視頻平臺的競爭中“彎道超車”,李永林認為“不同的公司情況不一樣”。“我們看到比較大的公司,比如有內容基因的微視有機會起來,創業公司做短視頻的機會可能就小一點。”
艾媒北極星數據顯示,2018年2月短視頻APP活躍用戶數前三是快手、秒拍和抖音。易觀數據顯示,2月主要短視頻APP日均活躍用戶前三是快手、抖音和西瓜視頻。
在李永林看來,由于短視頻還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成熟到座次完全分出來的地步,所以行業地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排名三四名的短視頻平臺變成一二名還是有可能的,至于短視頻平臺名次將如何變化則取決于各家如何做產品運營。可以參考長視頻領域,就是前幾名的位置穩定,騰訊、愛奇藝、優酷三家,寡頭壟斷,但是排位不是固定的。“但市場百分之八九十的占有率都會被大玩家吃掉,小玩家崛起的機會比較少了。”
易觀分析師馬世聰則認為,目前短視頻行業格局已經基本確定,終將是巨頭的生意,能容納的平臺在七八個左右,中小平臺只能從垂直領域尋找突破口。如何運營內外部流量、營造內容生態,并找到可行的變現方式,是短視頻下半場競爭的關鍵。
根據艾瑞咨詢報告,短視頻行業2017年在資本市場熱度上升,僅前三個季度投融資事件次數就達到了48筆,超過2016年全年的41筆。多數企業處于早期融資輪次。
“我們通常投資一個新的行業,往往是等到這個行業的泡沫破了,到了低點,再緩慢上升的時候,我們才去投資它。目前短視頻應該就是處于第一個泡沫的過程當中,什么時候等它下來了,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選的時間點。”深圳前海梧桐并購投資基金總裁謝文利表示。
“目前,短視頻平臺的新項目投資機會可能會少一些,因為目前前幾家平臺做得還不錯,所以新的創業公司從事短視頻平臺獲得投資機會的可能性就小一點了。不過短視頻內容創業公司的投資機會還是存在,比如一些MCN機構,或者一條、二更這樣的短視頻專業玩家。”李永林表示。
目前,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推出短視頻平臺,比如360的“快視頻”、百度的“好看視頻”、騰訊重啟的“微視”、微博的“酷燃”。阿里已將收購來的土豆網轉型短視頻。
艾瑞咨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短視頻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短視頻市場規模為57.3億元,同比增長183.9%,業內預計2020年短視頻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00億元。
“我去年做了三個判斷,一是認為2018年廣告體量會比2017年有三倍以上增長,這個現在看來已經沒有疑問了;二是2018年年內短視頻全網播放量會突破400億,照現在的趨勢三季度就可以達到這一目標了;三是我認為2018年短視頻格局會形成騰訊企鵝號體系、微博秒拍系和頭條系三分天下的局面,但現在看來短視頻行業的格局還沒有定性,仍然處在群雄割據的狀態。”火星文化CEO李浩表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