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近監管方要求的P2P平臺自查時間節點之際,記者看到,已有多家網貸平臺提交了自查報告。當前網貸存管銀行白名單已擴至32家。
多家網貸機構提交自查報告
兩個月前,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啟網貸機構新一輪合規檢查大幕。包括機構自查自糾、非現場檢查和現場檢查三個階段,試運行無誤之后方可申請備案。按互聯網金融協會規定,自律檢查報送時間不遲于2018年10月31日。當前已有搜易貸、PPmoney網貸等多家網貸平臺向當地金融辦提交了自查報告。
那么網貸平臺都查哪些內容呢?搜易貸CEO何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平臺為例,是從多個維度進行自查,包括梳理法律關系、業務流程、風控流程、資金流;從出借人、借款人實際用戶視角進行核查等,并據相關規定出具合規審查報告。業內分析,這次“三查”工作是對業務類型合規驗收的時機,將促進平臺真正回歸到普惠金融的正軌上。
存管銀行并不承擔交易風險
據10月12日全國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的披露,杭州銀行和青島銀行被納入存管“白名單”,這是繼9月20日第一批25家銀行存管白名單公布后的第四次更新,通過網貸資金存管測評的銀行數已增至32家。“白名單”內的32家銀行以中小銀行為主,國有銀行只有建行1家。
據業內人士介紹,進入銀行存管白名單并不意味著投資安全。
“盡管目前已有32家銀行通過此次測評,但其中仍有部分銀行接入的網貸平臺出現提現困難、跑路等問題。” 融360網貸分析師呂佳琦指出。一家網貸平臺相關負責人也提醒投資者,銀行存管只是平臺合規的一個標配,存管銀行并不承擔交易風險,不對網貸交易行為進行擔保。投資者選擇平臺,最重要還是要看平臺的風控能力。
網貸平臺“出事”前有征兆
那么,在網貸行業逐漸走向正軌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如何面對呢?石榴詢財創始人、江蘇省理財師協會秘書長南小鵬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采訪時給出建議:風險承受能力弱的投資者,最好不要投資P2P。普通投資者,建議先保持觀望,待網貸平臺完成整改備案,行業更加正規之后,再進行投資。對于有一定專業性、有一定辨識能力的投資者,可以適度資金參與進去,但不建議超過家庭可投資金融資產的50%。
艾亞文告訴記者,網貸平臺出事前有征兆,如關聯公司出現重大負面輿情;網站突然打不開;提現突然變慢、或限制提現;突然發大標,大量加息等增粉活動,且利息較高。這些可以結合起來看,如果突然存在多個情況,平臺風險突增的概率較大。(李沖)
上一篇:股市行情低迷,爆款產品也遇冷
下一篇:上海已率先在芯片領域打造行業生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