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過去兩個月里,山東淄博從“默默無聞”的北方小城一躍成為中國最火的城市之一。巨大的流量曾讓人對淄博在“五一”的表現捏一把汗,但“五一”過后,淄博可謂交出一份優秀答卷,宰客欺客、秩序混亂等負面輿情并未出現。在網友的評論里,淄博的燒烤桌上有人間煙火的溫暖,淄博民眾和商家有“好客山東”的赤誠,整個淄博展示出一幅政通人和的圖景。那么,淄博究竟做對了什么?這波流量過后,淄博能否“長紅”?帶著這些問題,《環球時報》記者走進了淄博。
回鄉記:爆火后,淄博的變與不變
【資料圖】
“五一”回家,一下高鐵記者就直觀感受到,“淄博真的火了”。每次回家記者都會乘坐G1061這列北京發往青島的高鐵,印象里列車停靠淄博北站時,下車的人零零星星,但這次單單記者所在的車廂就有20-30人下車。
在淄博就業的同學老傅感慨道,印象里的淄博沒有一個假期能一下子涌入這么多外地車牌,不少車輛上還貼著“進淄趕烤”的字樣。于是記者決定避開假期高峰,提前去踩踩點,沒想到依舊是人擠人。
4月28日15時,記者來到八大局便民市場,這里是“進淄趕烤”的熱門打卡地。盡管還有兩天才放假,記者看到市場外圍停滿了河北、天津、江蘇、湖北、四川,甚至海南牌照的車輛。進入市場主街,這里的人流量讓記者感覺像是來到旅游旺季的南鑼鼓巷,除了新晉網紅炒鍋餅,硬炸肉和汆丸子等獨具淄博特色的攤位前也都排滿了食客。
記者在市場逛了一圈,發現當地在便民、衛生、安全等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多個入口處設置了旅游咨詢臺,有志愿者給游客答疑;咨詢臺對面搭建了臨時板房,游客可以免費寄存行李;入口處和巷子交叉口處有志愿者和警察維持秩序。一網紅小吃店老板告訴記者,在“五一”開始前,各個店鋪就已經被要求不許漲價,嚴禁缺斤少兩,有專門人員在市場巡視,隨時檢查商家的衛生狀況和服務態度。
從八大局市場出來后,記者前往位于城市西側的海月龍宮燒烤城,燒烤城占地100多畝,位于郊區,原本記者以為燒烤城4月27日剛開業,地方又偏,還沒放假可能沒人去。結果到了之后,現場情景令人震驚,燒烤城的幾個主要入口都擠滿了人。不到18時,燒烤城內的攤位已基本坐滿,一家燒烤攤的老板告訴記者,能進燒烤城的攤位都是經過篩選的,燒烤的口味和服務在本市都有一定口碑,店里每天會備2萬多串肉,大概能供應200多桌。
爆棚的人氣讓燒烤店主們都喜氣洋洋,在操持紅火生意的同時也對未來滿懷希望。當被問到是否擔心“五一”后客流會減少時,一家“網紅燒烤店”的老板告訴記者,他認為,淄博燒烤的熱度不會下降。“淄博燒烤本身就是本地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主打的就是熱情好客的氣氛,消費者在這里有好的體驗,一定會回頭。”
不過也有商家注意到,一些熱門打卡地正在悄然轉變。八大局一家主要經營家用紡織品的店鋪現在賣起了文創文化衫,店主告訴記者,他對市場火爆的最大感受是,周邊居民的生活受到一定影響,尤其是每天來買菜的老人。他說,“現在大量人流涌入,商鋪銷售的也不再是日常消費品,這樣會把周邊民眾的生活成本拉高。我覺得市場紅火不要緊,但不能影響居民生活。”該市場一家服裝店的老板告訴記者,游客大量涌入后,一些經營日常食品的店鋪出現了經營問題。同時,一些商業連鎖機構也過來咨詢店鋪轉讓事宜。“確實有一些人選擇與他們合作,也賺了不少錢。”不過他表示,自己和其他商家不會因為游客增多放棄原來的經營方式,因為這種經營態度,正是淄博的吸引力所在。
“燒烤”中挖掘新動能
“淄博現象”可以說給新消費提供了一個優秀樣板。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學科領軍人才、二級教授張偉分析稱,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振興經濟亟須尋找突破口,為此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但如何將振興經濟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如何尋找新動能,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淄博市管理者立足當地的“燒烤”優勢,利用互聯網流量,形成了“燒烤”效應。此舉產生的引領示范效應,將驅使當地其他領域的管理者尋找“出圈”的機會,進而形成集群效應與疊加效應等,促進當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淄博的出圈既有偶然因素,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淄博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將山東熱情好客的文化通過餐飲的形式表達出來,并且在疫情恢復后缺乏文旅消費熱點的形勢下搶占了先機。”
“論燒烤,遼寧有錦州,新疆有喀什,江蘇有徐州,云南有昭通,但為何只有淄博火起來了呢?原因在于淄博的城市營銷做得好。”張偉表示,淄博先是通過“大學生組團到淄博吃燒烤”“借勢”,然后通過短視頻集中宣傳淄博燒烤以及建設“淄博燒烤城”等“造勢”,最后通過“燒烤專列、專線公交、部分景區免費、大學生群體優惠、嚴格監管”等“挺勢”。這些舉措的推出,體現出淄博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與執行力。
復制不易,但成功之道可取
淄博正“當紅”,但當熱度散去后,流量能給這座城市帶來什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于淄博而言,獲得全國性的巨大曝光度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將為其長期拉動內需、拉動消費提供可能性。“沒必要潑冷水說燒烤‘火’不了太久,城市能見度和形象的提升將有助于淄博聚攏人氣,這正是三四線城市發展最緊缺的資源。”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學科領軍人才、二級教授張偉表示,淄博燒烤具備更深層次的城市美譽效應。淄博燒烤走紅之后,人們對淄博的認識改觀了,他們接觸的是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城市、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也是一個時尚現代的城市。淄博燒烤的走紅,為人們重新認識淄博提供了契機,不僅把淄博人的熱情、淳樸展現出來,也能把淄博的名勝古跡展現出來,還能把管理者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展現出來。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淄博的爆火不僅塑造了當地的文旅新氣象,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易居研究院近日發布的4月樓市監測數據顯示,淄博成為今年前4個月樓市最熱的三四線城市。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記者,淄博城市名片打響,客觀上也增加了置業信心和置業能力。
放眼世界,也有不少“小城”借勢流量,躍升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如與新冠病毒同名的奧地利小鎮圣科羅納在疫情期間走紅網絡后,力推森林旅游和滑雪旅游。在疫情期間,許多滑雪勝地游客數量下降之時,這個小鎮接待的游客量卻不斷增長。
對于淄博能否流量變存量,實現“長紅”,淄博市齊長城清川上項目操盤手代婉君態度淡然。她告訴記者,“目前,沒有一個模型能判斷未來淄博的流量趨勢,我們能做的,就是借助淄博的高知名度快速布局自己的產品和內容。”她還提到,目前大家聚焦淄博,還是看中淄博的煙火氣、當地人的熱情好客。“消費者還沒來得及將其與一個真正的旅游目的地進行對比。現在只能說是打開了一個口子,我們的路才剛剛開始。”
那么,淄博的成功能否被其他三四線城市復制?張偉認為,單純復制“淄博燒烤”模式,未必能成功。因為淄博的成功,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但是,如果認真學習淄博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與執行力,堅定不移地執政為民,敢于創新,大膽實踐,則不難成功。“淄博現象”表明,在城市發展方面,既要搞好“硬件”建設,更要搞好“軟件”建設。“軟件”可以彌補“硬件”的不足。當前,我國不少城市的“硬件”建設比過去強了許多,但“軟件”建設卻成為城市發展的“瓶頸”。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軟件”建設,這應當是“淄博現象”帶給其他城市的重要啟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