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月秋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5月9日下午,成都細雨蒙蒙。在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營門口院區的康復科手工室,在護理人員的帶領下,50多名患者正在做折紙手工制品。
(相關資料圖)
“這個玫瑰要這樣疊”,59歲的康復科護士吳淮玲正手把手教著患者劉武(化名)如何疊出好看的玫瑰折紙。
“我這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盡心幫助精神類疾病患者盡早康復。”在這里已從事護理工作43年的吳淮玲對記者說。
國際護士節當天,川觀新聞和省衛生健康宣教中心聯動發布的首屆“四川妙手護士”,吳淮玲名列其中。圖為吳淮玲自述海報。
患者心中的“知心大姐”
與其它科室不同,精神類疾病患者的護理既需要日常護理,也需要心理護理。
“拉近與患者的距離,打開他們心中的那扇緊閉的‘門’,對精神類疾病患者早日康復,回歸社會很有幫助。”吳淮玲說。為此,她在干好日常護理的同時,開始自學心理學,也珍惜每一次培訓的機會。一次,她去北京回龍觀精神專科醫院參加培訓,3個月時間里,白天上課,晚上就整理筆記,培訓結束回成都時,別人都帶好吃的食品,她卻帶了一口袋的精神類醫學書籍。
吳淮玲有寫日記的習慣,把每天的工作情況和心得都記錄下來,這些內容也幫助她不斷改進著護理工作。
有了精心的護理,加上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漸漸地,吳淮玲與患者間溝通越來越順暢,彼此間有了更多的信任。“護士長,我想找你擺(聊)一下。”在醫院里,像這樣愿意向吳淮玲傾訴的患者不在少數,她也成為眾多患者心中的“知心大姐”,有的患者在康復后回歸社會還經常來到醫院找她聊“心事”。
手工制作的“高手”
2019年1月,原本是吳淮玲退休的日子,但她舍不得這些患者,又返聘回醫院,負責康復科手工室。
對于精神類疾病患者來說,康復訓練同樣重要,這可以讓患者獲得認同感,提升患者關注度和興趣性。而像做串珠、折紙等則是康復訓練的內容之一。
吳淮玲正在制作手工制品。范月秋攝
自從“掌管”手工室后,吳淮玲又一頭扎進了手工制作的學習中。為了提高患者的專注力和興趣性,吳淮玲把更多的業余時間都“泡”在網上,在各類網站尋找手工制作的視頻來學習,像佐藤五瓣玫瑰的制作,在B站上有教程,她就一遍遍跟著學。其他的玫瑰樣式她則去“小紅書”上找,現在她的手機里早已塞滿了各種手工制作的應用軟件。“這三片楓葉是林華(化名)折的,他一個五大三粗的小伙子,結果坐這兒半天非要折完才肯走。”她還開通了個人短視頻賬號,在上面記錄下她和患者一起動手制作的手工作品。僅僅幾個月時間,吳淮玲老花眼鏡度數也從150度漲到300度。
現在的吳淮玲已是折紙“高手”,只要患者來康復科手工室進行折紙等康復訓練,她都會手把手教患者如何折玫瑰、蝴蝶、大象等。有的患者學得慢,她就不厭其煩地教。每當看到患者因為完成手工制作后的那股興奮勁,吳淮玲都會發自內心的高興。“看著他們對手工制作的興趣和完成作品后的高興勁,我知道他們離康復又近了一步。”吳淮玲說。
新聞多一點:
5·12護士節特別海報丨首屆“四川妙手護士”出爐!一起聽聽他們的自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