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終于熬成婆,上市問題上一直“緋聞”不斷的搜狗終于一錘定音了。最新的消息稱,搜狗本周將在紐交所IPO上市,首次公開募股定價為每股11美元至13美元之間,將發行45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擬募資約5.4億美元,市值約50-60億美元。對搜狗和王小川來說,能夠去美國上市,確實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相信這一幕,王小川已經魂牽夢縈了很多年。但上市只是一個起點,祝賀之余,還是要給搜狗的未來潑三瓢冷水,更多的是為了“預警”,讓搜狗的未來發展前景更廣闊,步子更堅實一些。
第一瓢:流量構成不健康,變數極大
從流量角度看,互聯網企業往往分為兩種,一種是“流量販賣”的生意,通過低買高賣的方式來賺錢,但這種單純的流量變現模式不具備留存和沉淀用戶的能力,只是為了將流量變為錢,可持續性不強;另外一種是用流量來“生成”產品,阿里、京東、58、美團等體量大的互聯網巨頭,每年也購買海量的流量,導入到自家平臺,阿里投資優酷、微博、UC,摩拜、滴滴等抱騰訊的大腿,都是為了獲得流量。與前者區別在于會形成產品,換來的是用戶較高的忠誠度和黏性。
那么,搜狗究竟是哪一種呢?表面看起來兩者皆有,但仔細去考量一番的話,實則更偏單純的流量生意。這么說并沒有冤枉搜狗,是有一定依據的,搜狗路演文件顯示,搜狗流量主要來自自主搜索App本身、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和微信,以及與主流手機制造商建立的合作關系。大體可劃分為三類,目前三個主要渠道的流量占比分別為:原生流量占21%、騰訊占36%、手機制造商占43%(vivo、OPPO、小米等)。
從流量占比數據中,或許很多人已經看出一些“問題”:搜狗自然流量的占比很低,只有21%,高度依賴于騰訊和手機制造商的“導流”,這種流量構成并不健康,存在很大變數:
一是,來自于騰訊的流量占了36%,雖然騰訊是搜狗的單一最大股東,持股43.7%,但問題是騰訊不可能永遠為搜狗導流,合作協議是有期限的。之前就有傳言,騰訊與搜狗間的流量合作關系今后可能存在變數;此外,今年4月,微信成立了搜索應用部門,上線了“搜一搜”功能,不僅能檢索朋友圈、微信群、公眾號文章,還能檢索外部網頁內容,這顯然與搜狗的搜索業務產生了直接沖突。于是有人猜測,騰訊與搜狗早晚會分道揚鑣,只是時間問題。
二是,近年來,搜狗移動端搜索流量快速增長,除了騰訊以二股東身份為搜狗導流外,很大一部分來自于vivo、OPPO、小米等手機廠商默認搜狗搜索帶來的轉化流量,占比高達43%,快接近一半的流量。雖然并不清楚搜狗與手機廠商間的流量合作模式的細節,以及獲取成本的高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來自于手機廠商鎖定機型預裝或默認搜索的流量與“原生”流量比,含金量要低很多。因為購機用戶往往圖方便,順手使用一下默認的搜索,認可度不高。況且,手機廠商一直不滿足于硬件收入模式,對互聯網業務、流量變現始終虎視眈眈,與搜狗合作或許僅僅是短期的權宜之計。
不管是騰訊,還是手機廠商,一旦選擇與搜狗停止合作,其搜索流量將面臨被釜底抽薪的風險。而搜狗如果在流量上掉鏈子,收入又嚴重依賴于搜索流量變現,勢必會影響到未來的“收成”。對一家即將掛牌的上市公司來說,必須要考慮其中的變數。一個鮮明的例子是,國內A股上市的神州泰岳,收入同樣依賴于中國移動的飛信項目,結果飛信發展不好,神州泰岳的業績便急速下滑。
第二瓢:業務收入和承載產品過于單一
與流量隱患的問題有點類似,搜狗雖然號稱是國內互聯網流量的頭部選手,但實際上“過路”流量偏多,“手機制造商+騰訊”的流量,兩者加在一起有79%左右。如何在這些流量基礎上“種植”出多元化的產品,并快速產生清晰、多樣化的收入模式,這會是搜狗未來業績增長碰到的最大的天花板,不突破這一點的話,搜狗的業績“警報”就不會解除。
任何一家企業,如果確保收入上不出現大起大落的波動,要么來源更多元化,要么支撐營收的產品是“常青樹”。顯然,搜狗兩者都不符合,且創造90%以上營收的搜索產品并沒有極高的認可度,更談不上自我驅動創收的能力。比如微軟的office、英特爾的芯片、騰訊的QQ和微信,本身就具備極強的造血能力,哪怕是摩拜、ofo、美團也是各居一方,具有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也不缺穩定的用戶基礎,相比,搜狗在搜索領域的“存在感”并不強。
而且收入模式單一,且有逐季放緩的跡象。搜狗招股書數據顯示,從2014、2015和2016連續三年的收入構成來看,幾乎完全靠搜索廣告營收支撐,所占的比例依次為92.7%,91.2%,90.5%,收入單一的狀況始終沒有改善。更可怕的是,搜狗的營收增速持續放緩,2014年到2016年的搜索相關廣告等營收分別為3.58億美元、5.40億美元、5.97億美元。仔細去分析營收增長的年份,與搜索流量的來源有關。2013年9月,騰訊入股搜狗,經過一年磨合期,2015年流量和營收出現了“脈沖式”的大幅增長,隨后增長曲線放緩。
此外,搜狗產品組成并不合理,并未形成梯隊陣列,很難在用戶、營收等方面靈活“調劑”。比如搜狗能拿得出手的是輸入法,移動端DAU達到3.07億,確實得承認發展得不錯,但輸入法有自己的“短板”,幾乎很難變現,搜狗通過賣輸入法的“關鍵詞”和植入的方式探索過廣告形式,但效果并不理想,還會影響用戶體驗,最終還是得往搜索里“灌”,間接獲得收入。
再來看搜狗搜索,看似月活用戶量不低,但這并不是一個入口級的頭部產品,一直活在百度的陰影中。搜狗援引艾瑞的數據稱,2017年6月,按移動查詢量計算搜狗已經是中國第二大搜索引擎,市場份額為16.9% 。但在StatCounter Global Stats的2017年8月中國搜索引擎市場占有率排行榜中,搜狗的市場份額僅為3.95%,位列第四位,排在百度、神馬和360之后。暫且不論這些數據的出入問題,實話講,讓用戶高頻使用搜狗搜索的難度非常大,哪怕有輸入法、QQ瀏覽器、SOSO等第三方渠道導流,轉化為自然流量并保留使用習慣的用戶比例并不高,因為直到今天,搜索自然流量占比才21%,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除了輸入法和搜索外,搜狗在瀏覽器、導航、地圖等多個產品上的市場份額處于弱勢,雖然依然保持一定研發、功能升級等投入,但劣勢難以扭轉。那么,搜狗近年來主推的AI人工智能產品,能否拿過接力棒呢?即使搜狗認為可以,恐怕外界也不會相信,因為除了提供技術授權的科大訊飛在AI上能保持收入外,就連百度的AI短期也暫時沒有規模性收入。這就需要搜狗去尋找新的能夠支撐營收的明星產品,能不能找到挑大梁的,現在可能拿望遠鏡都看不到呢。
第三瓢:AI是一個噱頭,上市沒有退路
在搜狗招股書中,重點強調了兩點,一是與騰訊的合作關系,因為美國投資者對搜狗沒有太多印象,但提及騰訊往往如雷貫耳,只要與騰訊搭上關系,就等于有了加分項;二是人工智能,招股書中,搜狗大篇幅地標榜人工智能,總共提及了90次人工智能,7次機器/深度學習,9次自然語言處理??吹贸鰜?,搜狗是想順勢而為,把自己包裝成AI的明星股,博投資者的追捧。但實際上,搜狗在AI方面的技術實力和產品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呢?可能要打一個折扣。
從目前媒體的報道來看,搜狗在AI方面遠遠談不上完美,比如去年搜狗CEO王小川跑到香港科技大學表演機器同傳,稱機器翻譯準確率達到了90%,未來有望取代人類同傳,但結果并不理想,現場翻譯的效果差強人意,還引起了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老師的“炮轟”,稱機器同傳根本無法取代人類同傳,在專業性上更無法相提并論。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搜狗的海外搜索產品上,今年1月,搜狗推出海外搜索產品,聲稱使用了“神經網絡翻譯技術”,是全世界范圍內第一家將深度神經網絡翻譯系統與搜索結合的產品,結果被業界指出,與2016年5月發布的“英文搜索”差不多,有新瓶裝舊酒的嫌疑。
當然,人工智能還需要不斷成熟,產品表現上的不理想,人們是可以原諒的。但搜狗的人工智能產品形態和路徑規劃更令人擔憂。目前來看,搜狗延續了“搜索+AI”的模式,也就是說,AI只是搜索的“附屬”功能。哪怕是耗資4000萬打造的語音問答機器人汪仔,除了去了一趟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秀智商外,在面向行業、多場景的落地應用上,并沒有看到太多進展,也不能給搜狗帶來真金白銀的收入。別家可以“孵化”AI,短期不要求收入,但搜狗能等得及嗎?恐怕美國的投資者等不了太長時間。
搜狗能上市,王小川圓了自己的的IPO夢,我們真心替搜狗的團隊高興,但上市后的搜狗可能比私有公司面臨的壓力更大,特別是對需要重新找突破方向的搜狗來說,很可能會束縛住手腳。如此看,上市是好事,但也把自己逼得沒退路了,希望這三瓢冷水,能給搜狗提個醒,也期待搜狗能突破成長瓶頸,不要在這些潛在隱患的陰溝里翻了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