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技研發投入大幅提升。歐盟委員會去年12月公布的《2017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行榜》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增加了18.8%,遠高于歐盟的7%和美國的7.2%,而日本則減少3%。
這一增長速度反映出中國的理想和抱負。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馮亮研究員在實驗室。
39歲的馮亮是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目前帶領10個人的研究團隊做關于果蔬農殘檢測技術的研究。這項技術能夠讓人們方便地使用手機應用程序來測試蔬菜或水果是否有農藥殘留。
相關產品明年有望推向市場。據介紹,把清洗果蔬后的水滴入特殊的試紙,試紙會變色,用手機拍照,輸入果蔬名稱,應用程序就能根據顏色分析出水中含有哪種農藥殘留。
馮亮曾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在他看來,中國研究機構的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我在美國的時候,大學非常支持創業和技術商業化。而當我回到國內,大多數人關注的是發表論文。大約兩年前,科技成果的轉讓和商業化得到支持和重視,仿佛忽然間就有了很多政府資金用于支持創業。”
政企全面推進創新
中國顯然已開始在科技方面彌合與西方的差距,并且在有些領域已取得領先地位。中國2.5萬公里的高鐵里程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二。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中國公司正成為全球性的大公司。
著有《中國的商業顛覆者》一書的高風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謝祖墀(Edward Tse)表示,現在中國的科技領域確實存在一種真正的能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技術領先地位方面將令人刮目相看。
謝祖墀說,政府制定目標的自上而下模式已被證明是可行的。這種模式在過去20年里已被證明是有效的,不僅停留在中央政府的規劃層面,或者只是創業公司在草根層面的操作,也有中間層面的地方政府在撥款、推動創新。
劍橋大學嘉治商學院國際管理學教授彼得·威廉姆森(Peter Williamson)說,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可以激勵創新。雖然不能單獨推動可持續創新,但它是一種信號,舊的增長方式和基于低成本的賺錢模式需要改變,創新成為關鍵驅動力。
大連建設東北亞科技創新創業創投中心
中國東北地區被認為是十分需要創新的地區。這里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需要通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新興工業來振興經濟。
一個正在推動變革的城市是大連。這個港口城市正積極推進東北亞科技創新創業創投中心建設。
去年9月,大連市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遼寧省科技創新大會精神,部署大連市科技創新工作。
遼寧省委常委、大連市委書記譚作鈞在大會上明確表示,大連將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優先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重點,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著力構建具有大連特色的創新體系,不斷增強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會議印發了《關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東北亞科技創新創業創投中心的意見》和《大連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大連市重點產業領域科技創新指南》《大連市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配套文件。
科創扶持提速倍增
去年12月,大連高新區舉行科技扶持政策兌現大會,為506個項目頒發1.71億元扶持資金。在現場,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靳國衛(2017年1月當選為大連市副市長)表示,2018年是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關鍵的一年,高新區將進一步優化政策內容,出臺具體的政策細則。
靳國衛表示,大連高新區將進一步優化政策的落實,加大科技、產業扶持力度,每年的扶持力度要不斷增加,扶持的增長速度不低于區財政總的增長速度,來支持廣大企業創新發展。
大連高新區目前擁有10000余家注冊公司,IBM、惠普、愛立信、戴爾等世界500強和全球及行業領軍企業項目116家。2017年,全區研發(R&D)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由3.1%上升到3.4%,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凈增64家,增長28%,新認定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10家,有效發明專利總量3918件,增長22%,科技創新指標進一步提升。
政策助力“產學研”
大連市科技局副局長于曉丹說,與以往相比,政府對研發有了更多的支持。
“新一輪振興東北戰略舉措使我們認識到,過分依賴傳統產業的經濟結構已經過時,我們需要使東北地區更加有活力,需要以科學創新為核心開始創新。”她表示,大連已經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來推動當地的創新。
依據《大連市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組織開展大連市科技重大專項申報工作。重大專項采取后補助方式,按照年度實際研發費用支出給予企業最高30%補助,項目執行期內補助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
大連市科技創新基金是用于高校院所重點學科(研究方向)重大課題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科技惠民項目及軟科學項目研究的政府引導性資金。創新基金采取事前補助的方式,高校院所重點學科重大課題研究每年每項支持額度100萬元,連續支持3年;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每項支持額度50萬元;科技惠民項目及軟科學項目每項支持額度10萬元。
“我們希望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創造更多合作機會,使科研成果商業化。希望把重點放在與大連本地有關的領域以及那些未來技術潛力巨大的領域開發,如人工智能和先進設備制造等。”于曉丹說。
基礎研究獲重視
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有470萬名畢業生獲得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學位,數量超過美國56.8萬人的8倍以上。
這為開展研發提供了龐大的人才庫。人才數量之多使中國更加專注于加速或快速創新,進而帶來了即時商業應用產品的逐步改進。但是,中國過去在基礎研究方面的重大技術突破上并不擅長。
嘉治商學院的威廉姆森教授指出,過去強調漸進式研究(incremental research),更快也更便宜,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改變。他同時表示,認為一個國家可以一步跨入藍天研究(blue-sky research)和突破性創新是不對的,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需要觀念的改變以及建立新的不同的能力。
英國華威商學院營銷和創新教授王清認為,這一大的變化是國家高層認識到中國必須升級其基礎研究。美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領先優勢很大,中國要想超過美國成為技術領先者,就需要擁有這種能力。她說,中國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一些重要的舉措。
去年3月在杭州成立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是中國第一所以基礎性、前沿性研究為目標,以博士生培養為起點的民辦高水平科研教學機構。該院院長施一公是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放棄美國國籍回國。他主張科學家要耐得住寂寞做藍天研究,而不贊成他們做生意或進行應用研究。
研發力提升顯著
科爾尼全球合伙人、亞太地區能源化工業管理合伙人陸浩文(Thomas Luedi)平時在上海工作。他認為,中國在研發能力方面正發生重大變化。“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在博士培養質量上落后于西方,在我看來這種觀點已經過時了。說出這種觀點的通常是在十年前來中國工作之后又回到西方國家的人。我相信他們不了解過去十年來中國取得的進步。”
在大連,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設立了研發中心。其中,美國自動化巨頭羅克韋爾(Rockwell)的大連軟件研發中心擁有270名員工,60%的員工擁有自動化、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或其他技術領域的碩士學位。
39歲的總經理宋曉兵(Kevin Song)說,當今中國的研究和開發活動具有真正的活力。“年輕、充滿活力和勤奮是大連團隊的特點。我們不斷努力提高技術能力、產品開發和創新。”
威廉姆森教授認為,這種活力可能會讓中國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領域取得突破。“中國人接受新技術很迅速――即使這些技術還沒有完全完善和成熟。中國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生態系統為測試各種新技術的創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沙箱。”(中國日報大連記者站 記者 安德魯·穆迪 張小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