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生雖然主要忙于疾病的初選篩查、預防控制,但不意味著他們的知識結構、診療能力要弱于專科醫生
要改善全科醫生的薪酬待遇,提高崗位吸引力,讓全科醫生有積極性、有熱情去從事工作,“下得去、留得住”
全科醫生培養與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有何關系?如何加快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國家如何“放大招”,才能讓全科醫生“下得去、留得住”?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曾益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等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就《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作了解讀。
關于“全科醫生”的概念,曾益新認為應從兩方面來理解。首先,按照合理的分級診療順序,患者生病后,首先應該經過全科醫生初步篩查,對疾病作出初步判斷,小問題可以就地治療,復雜病癥轉診到其他醫療機構。其次,全科醫生另一項基本工作是疾病的預防控制,這項工作將直接關系到百姓的“錢袋子”。“患者得病,80%以上都可在社區、鄉鎮醫院就醫,真正的大病、重病需要轉診的比例并不高,如果這一點做好了,大醫院的負擔也會降下來。”曾益新說。
對于全科醫生的“全”,曾益新指出,需要破除一些誤解。“全科醫生雖然主要忙于疾病的初選篩查、預防控制,但不意味著他們的知識結構、診療能力要弱于專科醫生。一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應該具備廣博的醫療知識,比如心臟放支架肯定不是他去做,但是他要知道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放支架。”
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姚彌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在其診室外不到5公里范圍內,就有5家全國著名的三甲醫院。但是,這并未影響他的門診量,從2016年到2017年,他接診近8000多人次。目前,像姚彌這樣的全科醫生我國共有20.9萬名,每萬名居民擁有全科醫生1.5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要求,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這意味著仍有50萬名全科醫生缺口要填補。
“要完成《意見》中的目標需要多渠道同時發力。”曾益新表示,一是加強“5+3”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二是開展“3+2”助理全科醫生培訓。三是加強基層在崗醫生的崗位培訓,提升他們的能力,幫助通過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同時,改善全科醫生的薪酬待遇,提高崗位吸引力,讓大家有積極性、有熱情去從事全科醫生工作。
“此外,還需要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吳巖說,2018年起,教育部將在新增臨床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計劃中,重點向全科醫學等緊缺的專業方面傾斜。“要推動改革,全面對接全科醫學專業的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全科醫生的規范化培養,給予全科醫生‘真金白銀’的待遇,讓這個職業更有吸引力。”
在提高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方面,《意見》也在政策上有所創新。例如,到基層就業享受優惠政策。對本科及以上學歷醫學畢業生或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簡化招聘程序,可采取面試、組織考察等方式公開招聘。同時,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重點向經過規范化培訓的全科醫生傾斜。(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