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各地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實施,我國幼兒園數量顯著增加,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關注到,一些普惠性幼兒園降低收費后因缺乏經費保障,導致教學質量下滑。他呼吁加快健全普惠性幼兒園經費保障機制,“絕不能收費降了,質量也降了”。
“十三五”期間,我國學前教育的普惠性幼兒園(公辦園和民辦普惠園)比例超過80%。然而,劉林在調研中發現,由于這幾年經濟下行,地方財政吃緊,有些地方出于經濟壓力沒有出臺普惠性幼兒園經費保障制度,有些地方象征性給每名幼兒每月補貼幾十元,有的大城市補貼多一些。但總體上來講,普惠性幼兒園包括集體辦的公辦性質普惠園和民辦普惠園經費收入普遍下降,大量園所處于維持性發展狀態。
反映地方政府部門拖欠普惠性補貼經費的問題也不斷增加。劉林認為,如果長此以往,經費保障機制跟不上或者有保障制度但沒有落實到位的話,在人工等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普惠性幼兒園會處于低質水平和不穩定發展狀態。
劉林認為,目前普惠園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普惠性學前教育發展成本缺乏科學研究,特別是對質量水準與成本的對應關系缺乏系統論證。降價幅度大、補貼標準低,導致限價后幼兒園難以保障高質量發展,甚至難以為繼。
他說,在一些地方,要求民辦普惠性幼兒園收費標準與公辦幼兒園一致,但生均補貼遠低于公辦園生均撥款,導致一些原來收費園降價后教師收入下降、隊伍不穩,質量大幅下降,家長反應強烈。
另一個問題在于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劉林認為,一些城市公辦幼兒園收費標準10年甚至20年不變,在成本不斷上升之后,公共財政分擔的占比也在不斷提高。為了體現普惠性,對民辦普惠園采取與公辦園同樣的收費標準,沒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
劉林建議建立科學的普惠性幼兒園教育成本測算辦法。他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雖然已經建立了幼兒園辦園成本測算辦法,但是出于種種考慮,許多合理成本被剔除了,導致成本測算結果與實際不符,影響了決策的科學性。
他還建議,在科學測算基礎上,根據普惠性幼兒園質量等級的不同,根據當地財政實力、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確定政府與個人家庭分擔比例。此外,還應建立健全督導檢查機制。從過去重視對普惠率的檢查,轉向對完善經費保障機制等配套政策的督導。要確保普惠性幼兒園的收費標準和政府補貼標準之和,不低于成本測算標準或者當地同等級公辦幼兒園的生均標準。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