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起源于什么朝代?好多小伙伴不知道的,那小編就來給大家解答一下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吧。
上古時期。有史料記載,早在堯舜時期就已有類似“春節”的慶祝活動,不過尚未形成規模。
殷商時期。類似于“過年”的活動開始包含于有關祭祀活動之中。
西周時期。開始通過一些農業活動慶祝“過年”。
兩漢時期。形成了正式的過年禮儀,并開始出現爆竹(當時叫做“燒竹子”)。
魏晉時期。鞭炮正式出現,并開始有“守歲”的習俗以及團拜活動。
五代(后蜀)時期。春聯開始出現。
兩宋時期。開始出現用火藥制作的鞭炮。
元明清時期。過年的傳統和各項習俗逐步豐富成熟并固定下來。
民國時期。“春節”正式確立。
在1914年之前是沒有“春節”這個稱謂的。據有關史料記載,“過年”活動早在上古時代就已出現,而“春節”的叫法直到北洋政府時期才出現。
1914年1月,中華民國政府將基督教格利高里歷的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夏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是在哪一年舉辦的?
第一屆春晚發生在1983年,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并且是首次嘗試在全國觀眾面前直播,這是我國電視節目有重要意義的時刻,并且一直持續到了今天,每年都會按時陪伴著我們全國人民一起歡祝新年。
第一屆春晚里只有一個故事,并且當時臺長并不同意直播節目,因為風險太大,但是當時錄像帶太貴了,如果買錄像帶會影響電視臺其他節目的播出,所以臺長最終同意了直播。并且當時請到到演員放在現在非常豪華,明星們甚至要自帶服飾。
第一屆春晚到現在已經有幾十年了,全國觀眾每年都會等待春晚,和家人一起團圓在一起看春晚,如今的春晚活動已經更加豐富多彩,節目形式多種多樣,但是最初的春晚仍舊是很多人們心中的經典之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