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清明正值仲春與暮春之交,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時節,陽氣生發,陰氣漸衰,萬物生長,氣溫漸升,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那么,清明時節我們該如何養生呢?就此人民網記者采訪了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杜明瑞。
適宜穿衣 適當增減
俗語說“春捂秋凍”。清明節前后,氣溫逐漸升高,雨水充沛,時有冷空氣入侵,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較大。此時要適宜穿衣,適當增減,注意保暖,顧護正氣以抵御外邪。若穿衣過少,衛表不固,外來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容易引起惡寒發熱、身困乏力、關節疼痛等;老年人受寒熱交替刺激,還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起居有時 踏青郊游
中醫理論認為,春季五行屬木,與肝相應,肝主升發,陽氣生長。人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調整作息,適當晚睡早起,多到戶外散步。
清明踏青郊游是一種傳統活動,有利于人體陽氣生發,促進氣血運行。此時適當運動不僅能鍛煉身體、改善血液循環、促進人體代謝,還可愉悅身心,陶冶情操。但對于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的人群,要綜合考慮個人身體情況,選擇健走、慢跑等相對緩和的運動。
舒暢情緒 切勿過悲
清明節,人們常通過掃墓、祭祖的方式寄托哀思,緬懷先人。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此時可適當宣泄情感,但切勿過悲。悲則氣消,耗傷陽氣,并且情緒失調,容易導致肝郁氣滯,氣血運行不暢,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肺臟疾病等。因此,保持穩定舒暢的情緒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十分重要。
飲食養生 忌食發物
清明時節人體內肝氣旺盛,但肝火過旺會克制脾胃,影響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現食欲差、消化不良等;肝風內動,則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清明時節飲食應以清補為主,重在疏肝氣、健脾胃。可多吃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蜂蜜等“柔肝”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海鮮、羊肉、牛肉等發物,以免誘發或加重舊病宿疾。(視頻制作:實習生楊依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