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訊 (實習記者孫瑜)4月14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獲悉,《2022北京腫瘤登記年報》(以下簡稱《年報》)已正式發行。據介紹,本次《年報》匯總了2019年北京市16個轄區1387萬戶籍人口的腫瘤登記數據,詳細梳理了全市整體及23種常見惡性腫瘤的發病和死亡情況。
《年報》顯示,北京市惡性腫瘤發病率逐漸升高,死亡率呈現下降趨勢。2019年北京市惡性腫瘤新發例數為58234例,發病率為419.97/10萬,10年間年均變化百分比為2.54%,呈上升趨勢,尤其是甲狀腺癌和結直腸癌發病率增長較為明顯;死亡例數為27350例,死亡率為197.24/10萬,10年間年均變化百分比為-1.42%,呈下降趨勢。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惡性腫瘤的疾病負擔仍在不斷加重,制定符合衛生經濟學要求的預防和控制策略是當務之急。
《年報》顯示,北京市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呈現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發病率略低于女性,但死亡率則高于女性。男性發病順位前5位依次為肺癌、結直腸癌、胃癌、甲狀腺癌和前列腺癌,女性發病順位前5位依次為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和子宮體癌。
《年報》還顯示,惡性腫瘤發病人群以老年人為主,發病和死亡存在地區差異。北京市惡性腫瘤年齡別發病率自20至24歲開始上升,于80至84歲達到高峰;惡性腫瘤年齡別死亡率自40至44歲開始上升,在85歲及以上年齡組達到高峰。從地域分布看,北京市城區惡性腫瘤發病率高于郊區,但死亡率低于郊區。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癌癥作為一種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疾病,日常的飲食習慣、生活環境、行為方式、病菌感染和自身代謝等因素均會影響其發生發展,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環境等因素,40%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除選擇健康生活方式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將癌癥消滅在萌芽狀態,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也會極大降低癌癥治療費用,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
為此,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癌癥防控措施和癌癥篩查惠民工程,居民可咨詢居住地所屬社區,了解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的相關事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