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起源是什么?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起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于這天在夏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后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屬于什么季節?
中秋節是秋季。
根據中國的歷法, 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 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 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 所以稱“仲秋節”。 中秋節,還被稱為月夕、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