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家對計劃生育政策做出調整,在全國范圍內允許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子女,從此,“全面兩孩”時代正式來臨。2018年,已經是這一政策落地之后的第三年,然而,截至目前為止,這項政策在提升人口出生總量和出生率上,取得的成效卻并不像許多人預言的那么理想。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我國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人口出生率也同樣出現了下降。去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12.43‰,而2016年這一數據為12.95‰。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也繼續加大,60歲以上及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都有明顯上升。
2016年,國家宣布放寬生育政策時,輿論場中一片歡騰。許多剛剛結婚、或者還沒結婚的年輕伴侶都立下了“一定要生一對寶寶”的豪言,甚至有些已經育有子女的中年夫婦,也動起了生育二胎的心思。這兩年,在朋友圈里,我們動不動就能看到親朋好友“秀”出家中二孩的照片。然而今天,統計局的官方數據卻告訴我們:我國的人口出生總量和出生率都不升反降,這種“反直覺”的現象,確實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火爆的輿論氛圍與冰冷的統計數據的矛盾,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社會上看似熱鬧的“生育二孩”浪潮,實際上是雷聲大、雨點小。面對新政策,許多年輕人在感性的影響之下,或許都動了生育二孩的心,然而在生育子女這樣的重要決定上,最終把關的還是人的理性。一旦用理性計算一番,情況可能就截然相反了。
歸根結底,近些年來,導致我國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絕對不止計劃生育政策而已。一方面,中國經濟在這些年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國外的先例幾乎無一例外地證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兒育女這件事的意愿就是會日漸下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普遍有著“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觀念,人們生兒育女的目的之一,就是為自己和家族提供經濟上的保障和希望,而隨著人們的生活日益富足起來,這種觀念自然會日漸式微。
另一方面,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養育子女的成本也在逐年攀升。幾十年前,要養育一個孩子,只需要給他一日三餐,準備玩具、書本,再將他送去公立學校上學就好。然而今天,人們越來越注重對子女的培養,在城市里,公立幼兒園的名額極為稀罕,而私立幼兒園的也價格不菲,等到孩子稍大一些,課外班、語言課幾乎是每個孩子的“標配”。在這種經濟壓力之下,大多數夫婦想要養育第二個子女之前,心中都難免打起鼓來。當然,人們并不是真的“養不起”孩子,只不過對許多夫婦而言,如果生了一個孩子卻不能給他足夠好的教育環境,恐怕還不如不生。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中國的人口出生率有所回升,使中國社會老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僅靠“放開二孩”這樣的政策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能改變人們生育意愿日益降低的大趨勢,不降低人們養育子女的成本,就算放開三孩、四孩,也沒有本質差別。
要讓“全面二孩”政策真正發揮出效果,就必須同時采取其他手段。一方面,我們應當在社會上建立起符合新時代的生育觀念,讓人們知道,養育子女除了“防老”的實用價值以外,也能傳承上一代人精神和信念,實現人們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我們也該想辦法降低水漲船高的育兒成本,讓年輕人能夠從被沉重的育兒壓力解脫出來,如此才能讓人們放下負擔,憑借自己的意愿自由生育。
作者 / 楊鑫宇 編輯 / 蒼 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