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好春光,人勤地不閑。入春以來,通遼市開魯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組織農戶搶抓農時,抓好生產管理,讓溫室大棚真正成為群眾增收的“聚寶棚”。
走進黑龍壩鎮黑龍壩村溫室葡萄小區陸向華的暖棚,一片綠意盎然,葡萄已經進入花期,他正忙著給葡萄掐尖、打叉、松土。
(資料圖片)
“目前就是鋤草、施肥、松土,這些準備工作對后期的果實成長、植株少得病都有好處。預計今年的產量比去年要高,這2畝半地葡萄差不多能收入8萬元左右。”陸向華說。
陸向華還充分利用保溫被面料在暖棚后墻“掛”起4條蔬菜袋,種植韭菜、小白菜等作物,每茬可增收2000多元。
黑龍壩村葡萄小區滿園春色,開魯鎮飛機場村設施農業小區也是一派繁忙。村民們正搶抓農時備戰春耕,全力以赴為全年農業生產開好頭、起好步。村民劉俊龍正在自家暖棚里侍弄圓蔥苗。為了守護好圓蔥秧苗,他從2月初就扎在棚里,細心照看。劉俊龍從2008年開始發展溫室大棚和春棚種植,3個春棚和1個溫室大棚一年純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
劉俊龍正在侍弄圓蔥苗。吳月麗攝
“我這個溫室大棚是1畝2分地,席圓蔥苗每平米是40元,僅席圓蔥苗這一項就能出27000—28000塊錢。5月中旬圓蔥苗就移栽大地了,我再種一茬香菜、一茬草莓柿子,這個棚一年純收入就有5萬多塊錢。”說起溫室大棚的經濟效益,劉俊龍難掩喜悅之情。
飛機場村一共有大棚518座,溫室82座,該村依托設施農業發展基礎優勢,通過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以大棚栽培為主的設施農業,讓村集體經濟“壯”起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飛機場村設施農業小區。胡立忠攝
“入春以來,飛機場村有450座大棚用于育苗,僅育苗一項就能實現戶均增收一萬余元。育苗結束后,二茬種植黃瓜、柿子、豆角、網紋瓜等果蔬,每年可實現產值100多萬元,戶均增收2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能達到50多萬元。”飛機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桂芬介紹說。
近年來,開魯縣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引進新品種,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并選派技術人員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幫助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和新活力,讓“菜籃子”成為群眾致富的“錢袋子”。目前,全縣設施農業面積已經發展到了12000余畝,形成了以開魯鎮、黑龍壩鎮葡葡園區,東風鎮香瓜園區,大榆樹鎮、麥新鎮蔬菜園區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帶動農戶2萬余戶,戶均增收8000元左右,為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
“今年,全縣計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近千畝,其中擬在黑龍壩鎮榆樹林村、大榆樹鎮榆樹村建設溫室小區265畝,在吉日嘎郎吐鎮孟家屯村建設180畝春棚小區。”開魯縣農牧局種植業管理股負責人王曉磊說,開魯縣將繼續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的發展理念,以政策扶持和科技服務為支撐,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動科技興農、推進基地建設、推進產業化發展、持續加強產銷對接,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張美娜 、吳月麗、畢樂陶、孫志富)
來源:開魯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