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至今沒記清TA的臉,只知道在最危險的那天,他們用盡全力,帶你走出這難熬的夜。
(資料圖)
今天是國際醫師節。經歷三年戰疫,如今各大醫院雖已進入平峰工作狀態,但醫生們依舊在日復一日地奮力拼搏,默默堅守。
昨日,潮新聞記者兵分四路,直擊手術、急診、ICU、產房的醫生們,記錄他們對于生命的一場場傾力守護。今天,在潮新聞客戶端上特別策劃制作長圖,點滴記錄各大醫院的最美“醫”瞬間,通過多個細節鏡頭,感謝這些時刻在醫院奔波的白衣天使。
山海裊娜,星河旖旎,你是我生命里特別的光,國際醫師節,致敬最有愛的人。
一天十八臺手術,來回七八千步
手術室里熾燈長明
范軍強:超長待機是醫生的常態,強大的內心、敏捷的思維、快速的診斷和堅定的責任心才是醫生真正的武器。
浙大二院濱江院區綜合樓四樓手術室。等候區坐滿了家屬,空氣中都透著焦急和不安。
一墻之隔的手術室里,安靜了許多。每個“封閉”的手術間里都上演著刀光血影,在時間沙漏里等待著一個個奇跡。
范軍強坐在手術間一角,同事們正在做術前準備。
他是浙大二院胸外科副主任,每周有兩三天的手術日。
3月29日,范軍強有18臺手術。從早上8點多到手術室里,一直到下午3點,他完成了6臺手術。“今天估計又要很晚下班了。”他做好了心理準備。他的最高紀錄,一天連做了24臺手術,下班時腰都快直不起來了。
兩臺手術幾乎同時展開。他這邊完成核心的肺葉切除和淋巴結清掃步驟,掃尾工作讓同事接手之后,又匆匆跑到那邊做機器人手術。“手術室就這么大,來來回回地走,一天下來也有七八千步嘞。”
他膽大心細地操作著,從業28年,他的手依然很穩,動作利索,一氣呵成。
范軍強很少有時間和患者閑聊,在他看來,做好每一臺手術,解決問題才是對患者最大的安慰。
隨著“早發現早治療”的健康意識逐步普及,肺部疾病的患者也是與日俱增。慕名而來的病人越來越多。
忙碌成為了范軍強的常態。
“滴答,滴答……”伴隨著手術間里儀器的聲音,范軍強努力打贏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天漸漸黑了,手術室里的燈一直亮著。
4小時搶救12人,半數以上為腦梗
急診科分秒必爭
吳建雄:不斷提高專業技能,積極救治每一位危急重癥患者。
浙大邵逸夫醫院急診科,吳建雄醫生不停地穿梭在患者、家屬和病床之間。
“她的心率達到了190左右,這是房顫,馬上用藥穩定心室率,否則會引起心力衰竭或者惡性心律失常,用藥后轉到搶救室!”吳建雄說完就一路小跑到搶救室處理另一位腦梗患者的突發情況。
“今天上午4個小時搶救了12個人,其中有六七個腦梗患者,基本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吳建雄分析,是因為最近這段時間早晚溫差大,腦梗發病率高,對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來說特別難熬。
在急診科,時間是以分秒為單位計算。經過三年輪轉、五年急診的實戰磨煉,89年出生的吳建雄早已練就分秒必爭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面對危重患者,在記者看來非常驚心動魄的搶救,他和同事們卻鎮定自若,有條不紊。
救護車呼嘯而來,躺在擔架上的老年患者迅速被推進搶救室,綠色通道開啟,注射生理鹽水,建立了靜脈通道,10分鐘做完CT排除腦出血,隨后立即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每一步診斷和治療都分秒必爭。
“腦梗的黃金救治時間只有4.5小時,越早救治,患者恢復越好,今天有幾位老年患者比較可惜,送來的時候都超過了4.5~6小時,錯過了溶栓窗,那只能再評估是否可以手術取栓或者保守治療了。”吳建雄感到有些惋惜,即便已經一身疲憊,他仍想著如果患者和家屬再重視一點,就能有更好的結果。
22張床位,24小時生命守護
重癥監護室里上演生死競速
胡馬洪:為守護好病人生命的“安全島”全力以赴,我們時刻準備著!
國際醫師節的前一天3月29日下午,浙江省立同德醫院重癥監護(ICU)病區里,胡馬洪主任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嚴密關注著22位患者的病情。
他不時地駐足在21床患者的病床前,仔細查看監視器的每一項生命指標,他剛把這位因感染性休克導致多臟器衰竭的病人從死神的手中搶奪回來。前天早上,已入院三天情況趨于穩定的患者,病情突然急轉直下。驟起的警報聲牽扯著胡馬洪的心臟,作為浙江省立同德醫院重癥監護室的主任,他推遲了所有的會議安排,沖鋒到一線,對患者實施全面搶救,上ECMO(人工心臟),上人工腎臟,經過半小時的奮戰,患者病情迎來了轉折點。在接下來的兩個24小時內,胡馬洪叮囑團隊,對患者實施不斷檔的重點監護,如遇緊急情況,隨時向他報告。“終于守住了,每一項指標都平穩了!”胡馬洪說,今天患者病情得到了較大改善,預計過兩天就可以撤除ECMO和人工腎臟的設備了。
作為ICU主任,胡馬洪早就習慣了重癥監護室里隨時上演的一場場生死競速。醫護們每天都在和死神進行無聲的搏斗,他們清楚,ICU里沒有“送分題”,危急時刻,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全力以赴,舍命相博。
3月29日19:00,還沒有吃上晚飯的胡馬洪再一次站到了病床前,俯下身查看21床患者ECMO的設備數據。時間漸漸進入醫師節當天,胡馬洪說他的節日愿望是團隊的成員們都能有時間完成自己的療休養任務,但在ICU里面似乎從來就沒有“過節”的概念。
一夜多達30位
無痛分娩,安全而舒適
李淑曦:麻醉醫生的職責就是幫助產婦在較少疼痛甚至無痛的條件下完成自然分娩,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李醫師,2號分娩室需要無痛!”凌晨三點,浙大婦院麻醉醫生李淑曦剛回到值班室躺下,一通電話又把她從床上叫了起來。
分娩室內,一位30多歲的二胎產婦正在低聲呻吟,劇烈的宮縮痛讓她額頭冒出了密密的汗珠,“醫生你終于來了,快給我上無痛吧,我受不了了。”
李淑曦嫻熟地將產婦側過身,精準定好位置,將局麻藥緩慢地注入硬膜外腔。隨著局麻藥生效,產婦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呼吸也慢慢開始平緩、放松……
產婦說,生第一胎時產程太快,沒來得及上無痛,當時痛得撕心裂肺的,“這次說什么都要上無痛,現在就舒服多了。”
對這種普通的產婦,工作十幾年的李淑曦早已輕車熟路,“不夸張地說,閉著眼睛都能打。但有時候遇到特別胖的產婦,骨頭都摸不到,定位特別困難,這種時候就要看麻醉師的經驗了。”
目前,浙大婦院的無痛分娩率已經超過80%,大部分產婦都能在安全而舒適的狀態下迎來新生命,同時麻醉師的工作也越來越忙。
一個夜班下來,李淑曦平均要給十幾位產婦進行無痛分娩,最多的一晚達30位,每隔半小時就要起來一次,“我們開玩笑說這是‘仰臥起坐’。”
無數個日夜,麻醉醫生在產婦最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待產婦疼痛緩解后默默離去,奔赴下一場戰斗。
“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