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資金青睞的指數基金。
作者 | 市值風云基金研究部
(資料圖)
編輯 | 小白
二季度如期收官,從A股主要指數表現來看,表現相對不佳的是創業板指(-7.7%),上證指數表現最穩健,跌幅僅2.2%。
(制圖:市值風云APP,來源:Choice數據)
這半年的行情雖然和投資者年初的預期差距不小,但各路資金對市場未來走勢沒有過于悲觀,并且已借用ETF穩步入場,那如何去捕捉這些資金的動向呢?
ETF基金持倉的動態變化是反映市場資金流向和情緒的好工具,今天風云君打算借助這一工具帶大伙來看看近期資金在往哪處發力。
科創50ETF二季度獲兩百億資金凈流入
首先,在最近一個月,據Choice數據統計,6月股票型ETF合計資金凈流入512億,流入最多的前10只指數合計有385億,占比75%,這反映了市場資金總體的做多方向。
其中最受資金青睞的是跟蹤科創50(000688.SH)的相關ETF,資金合計凈流入82億,占比16%。
其次凈流入在50億以上的還有滬深300(000300.SH)、證券公司(399975.SZ),分別流入64億、54億。
緊隨其后的是上證50、中證500、創業板指等多只寬基指數,整體來看,6月份資金在買入方向上更傾向于寬基ETF。
(制表:市值風云APP,來源:Choice數據、Wind)
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二季度,期間資金凈流入股票型ETF合計達1585億,而流入最多的依然是科創50指數,近217億,超第二名滬深300指數達114億,基本呈現一家獨大。
(制圖:市值風云APP,來源:Choice數據、Wind)
而在整個二季度,科創50指數下跌約7%,近期走勢呈現窄幅震蕩,可見資金對科創50指數未來的表現有所期待,持續買入跟蹤科創50指數的ETF。(市場短期表現波動較大,請注意投資風險。)
為何資金盯上科創50ETF?
01我國硬科技領域的代表
科創50是科創板的第一只指數,是由科創板中市值大、流動性好的50只證券組成,合計總市值達2.97萬億,覆蓋了科創板超40%的總市值。
前十大成分股權重比例合計超50%,基本是我國硬科技領域的巨頭。
(制表:市值風云APP,來源:Choice數據)
從指數成分股所屬行業(申萬二級行業)來看,半導體占比近43.5%,其次是光伏設備(13.3%)、軟件開發(9.9%),僅這三個行業合計總權重近七成,“硬科技”是科創50的底色。
(來源:Wind,科創50成分股行業權重,截止2023年6月30日)
近年來,我國雖然在5G通信、新能源等產業的技術高地上取得了領先優勢,但在半導體、云計算、軟件開發等產業上仍在奔跑追趕,這些領域的核心技術對我國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至關重要。
而科創板的目標一直是支持國內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潛力的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壯大,經過三年多的發展,科創板已經涌現出一批各細分行業的龍頭,截止當下,在科創板上市的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占比超過4成。
02業績增速較快
2022年,科創50指數的權重股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106億元和714億元,同比增速均達到44%。
其中,44家公司營業收入實現增長,7家公司營業收入翻番;45家公司實現盈利,36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4家公司歸母凈利潤翻番。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科創50的營收增速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3.5%和-8.2%,在各寬基指數中處于相對較好的水平。
與此同時,科創50的公司以現金分紅等形式積極回報投資者。Wind數據顯示,2022年度有28家公司累計現金分紅155億元,股息支付率22.6%。
(來源:Wind)
而作為匯聚科創板各行業龍頭的指數,科創50以2019年12月31日的1000點為基點,如今三年半時間過去,截止2023年6月底,指數點位回調至1005點,相當于再回到起點。(指數近期走勢不代表長期趨勢,請注意投資風險)
(來源:市值風云APP)
截止6月底,科創50指數市盈率為42倍,分位點為18.6%,處于歷史相對低位點,再加上背后的“硬科技”成長特色和高業績增速,性價比相當不錯,自然吸引了大量資金的持續流入。
(來源:Wind,截止2023年6月30日)
由于個人參與科創板投資具備一定門檻,需要“近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不低于50萬+證券交易2年以上”,部分投資者望而退步,轉道選擇ETF基金上車。
在眾多利好的加持下,今年科創50相關ETF規模已破千億大關,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實現了從“0到1000億”的跨越,熱度可見一斑。
(來源:市值風云APP)
跟蹤科創50指數規模靠前的ETF
基金名稱 |
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ETF ——聯接基金A類/C類:011608/011609 |
基金名稱 | |
科創50ETF | 科創板ETF |
科創ETF | 科創50ETF基金 |
<右滑可查看更多>
免責聲明:本報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云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云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內容為市值風云APP原創
未獲授權 轉載必究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