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從頭打到尾?真的怕了。”
【資料圖】
沒想到,上汽大眾也學會了“打臉”自己。 6月份,上汽大眾銷售與市場執行副總經理俞經民還信誓旦旦地說,“價格戰不可持續,卷要在正確的方向。” 說這話的背景,是上半年由特斯拉打響的價格戰,包括合資、國產等40多個品牌跳入戰壕,你優惠,我更優惠。折扣之大,范圍之廣,堪稱史無前例,不夸張地說,“蔓延到車圈每一個角落”。 有主動打的,又被迫加入的,不管哪種選擇,心態都很類似,“打價格戰不一定死,不打價格戰一定死”。需要注意的是,指的是大部分的心態,并非全部。畢竟,不愁賣的車企并不想打價格戰,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就曾表示,“價格戰打來打去,想找死的企業就早點降價。” 經銷商也不想打。好不容易等到上半年戰報發出,前六個月累計銷量達1323.9萬輛,同比增長9.8%,是個不錯的成績。好多車企和經銷商都松了一口氣,“價格戰是不是不打了?” 但是,目標完成過半的車企一個沒有,大部分車企僅完成3成左右。 意味著什么? 下半年的沖量任務加重了,怎么完成又得想辦法。好辦法是,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剛過完7月,距離俞經民話音落地不到兩個月,上汽大眾就說話不算數了,價格戰打起來卻絲毫不手軟,還很熟練。 “一年從頭打到尾?真的怕了。” 已經虧錢虧得想跳樓的經銷商表示,很無奈。 看不到頭的價格戰 是什么觸發了上汽大眾打價格戰的熱情? ID.3(參數|詢價)銷量過萬,是個開關。 7月初,ID.3發布優惠政策,12.59萬元起的價格驚呆了業內,拿到了月銷過萬的成績。單車型突破萬輛大關,對于上汽大眾的新能源布局來說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很明顯,上汽大眾想把這一勢頭延續得更久。 7月數據出爐之后,上汽大眾率先打響降價潮的第一槍,宣布旗下包括途昂(參數|詢價)家族、途觀家族,ID.4 X(參數|詢價)、ID.6 X(參數|詢價) 等9款SUV車型限時降價,其中,途昂和途昂X(參數|詢價)綜合優惠最高達到6萬元,途觀L(參數|詢價)插電混動車型的最高綜合優惠5.5萬元,ID.3將延續7月份最高3.7萬元的降價力度……財大氣粗,出手狠辣無比。 沒有個5萬元優惠起步,都不好意思說“打價格戰”。緊跟上汽大眾身后,也拿出5萬元優惠的是阿維塔,通過限時購車權益,對8月24日前下訂的用戶推出最高5.5萬的綜合補貼。 當然,也不是所有車企都能財大氣粗動輒搞5萬元的優惠,長城梟龍系列最高綜合補貼超過2.1萬元,奇瑞瑞虎7(參數|詢價)、瑞虎8(參數|詢價)最高綜合補貼3.8萬元,零跑C11(參數|詢價)車系降價幅度1萬元…… 目前參與的車企并不多,但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沒有一家車企完成5成以上的目標”。“下半年出現價格戰的概率較大。”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各品牌在插電混動領域的市場爭奪將會更為激烈。 上半年,包括特斯拉、蔚來和小鵬等品牌承諾,結束電動車市場上的“異常定價”,因為,都覺得“價格戰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沒想到,這份違反《反壟斷法》騎臉輸出的承諾書,僅僅存活了一天就被撕碎了。 “價格戰還要繼續,下半年也沒啥太大奔頭。”在承諾書被作廢的當天,一家大型經銷商集團表示,“上半年我們是虧損的。”對于下半年也并不看好,覺得這場價格戰,“看不到頭”。 多數經銷商并不希望價格戰繼續下去,因為打得越狠,虧得越多。據調查,上半年虧損狀態的經銷商近一半,未能完成目標的很多店變成了“關停”,經銷商對車企的滿意度降至最低。 但是,在新一輪的價格戰里,車企卻有著有“不得不打”的理由,要量嘛。上半年嘗到了甜頭,銷量回暖,斷臂求生者眾。目前,價格戰已經影響了定價體系的走勢,和產業鏈上下游。 “這個行業壓力最大的一點就是,頭部兩個企業都能打價格戰。這在手機和各個行業里是根本看不到的。”理想創始人李想雖然堅持不降價,但價格戰的壓力已經與日俱增。 縱觀上半年價格戰,只有特斯拉稱得上鳴金收兵,鞏固了銷量,提升了份額和營收。其他跟隨的品牌,除了比亞迪埃安不愁賣之外,多數都被打亂了正向進化的邏輯。“資金鏈見底,虛弱的一面被放大,特斯拉都要偷著笑了”,市場分析師表示無奈。 下半年的價格戰,誰又能鳴金收兵呢?畢竟,上半年特斯拉營收創新高的背后,是利潤率的下滑,毛利率降至4年來新低。 價格戰陰影里的經銷商 李想曾說,“降價不一定提升銷量,但是可以打擊別的企業。”當然,更可以打擊經銷商。 伴隨著下半場價格戰稀稀拉拉開場的是,連吃了12個跌停,曾經最大的汽車經銷商集團,龐大被強制摘牌退市。 龐大的退市早在意料之中,價格戰并非主因。激進的擴張步伐,高杠桿埋下的禍端,主營的合資品牌銷量撤退,投資者紛紛“出逃”,組成了龐大的退市。只不過,龐大的退市,為價格戰背后正在飽受煎熬的經銷商譜上了一曲生死離別的挽歌。 有經銷商表示,“去年開始,豪華品牌和合資品牌4S店的盈利下滑明顯”。去年有一半4S店都是虧損的,豪華品牌4S店虧損率達47.4%,合資品牌虧損率占63.7%。今年這一數據在價格戰的影響下再次上升。 2022年被稱之為4S店最難熬的一年,也是虧損比例最高的一年,僅有29.7%盈利,就連高歌猛進的新能源市場,經銷商的虧損也要高達66%。 去年年末,經銷商還在感慨2022年終于滾蛋,最難的時候過去了。未能想到,一切憧憬被特斯拉打破,一紙降價給傷痕累累的經銷商增添了一絲辛辣的味道,2023年更難了。 今年去探店時發現,多數經銷商都顯示著一種“憂心忡忡”,銷售人員比客戶還多,價格戰就像大雨紛飛,以低價沖量愈發艱難,經銷商也不得不想出各種活動招攬顧客,絕對是“練攤”的節奏,就差拉桿唱大戲了。 調查顯示,超過60%的經銷商無法在新車銷售上獲得盈利,十年老店也走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就連一向穩定的豐田經銷商盈利也僅有三成了,雷克薩斯再無“加價”的姿態可擺,降價也不是新鮮事。 真是個糟糕的信號。 “生意越來越難做,價格戰導致新車銷售利潤不再。如果可以,倒是希望可以少賣點,售后多點”,成為多數經銷商的心聲。 經銷商負債累累生存壓力大,又不得不配合車企指標加大進貨量,而且車企又執著于靠降價挽回銷量,結果并不理想。降價之后持幣觀望者多,庫存周轉率變慢,7月份庫存預警指數反彈至57.8%,已有32.7%的經銷商調高了下半年的銷量目標。 這意味著越賣越虧。經銷商和車企之間的矛盾深締,下半年要是再出現經銷商揭竿而起的“反水”之事,也不意外。 多數經銷商期盼著價格戰趕緊消停下來,但是也意識到新一輪的價格戰無法避免。去年底透支了今年上半年的銷量,下半年實施的國六B標準加大清庫存的壓力。諸多枷鎖在身,果然是一首《涼涼》唱不盡的憂傷。 隨著虧損拉大,4S店最期待合作的品牌也變成了比亞迪、特斯拉、理想等。和諧汽車已取得理想、蔚來、小鵬、廣汽埃安等品牌的授權。廣匯寶信與20多個新能源品牌建立了溝通機制。 這樣一來,原有的燃油車經銷商生存處境雪上加霜。下半年怎么熬?有經銷商表示,想都不敢想。 “熬不下去,只能跳樓了”。 “背水一戰” 有人形容價格戰陰影下的經銷商,是“餓死同行、累死自己”。經銷商的狀態已經如此悲慘了,車企為何還要繼續打價格戰? 答案太簡單了,經銷商也有心理預期。因為,90%的車企都要靠下半年沖擊全年銷量目標了,想要銷量,降價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有經銷商吐槽,“一個個的目標都定那么高,根本不管經銷商死活。” 即便,過去兩年,至少有超30家車企隕落,車企們的目標仍然不受悲觀氛圍影響,就像沒有特斯拉加入降價,市場的競爭也能“卷生卷死”一樣。 而且,從上半年的目標完成率來看,沒有一家車企過半。表現好點的,北汽集團、理想、廣汽集團、長安、吉利、比亞迪在40%以上。長城、東風完成率在30%,表現很一般,蔚來、零跑、小鵬、哪吒低于30%,屬于差生。 開啟下半年價格戰的上汽大眾,背后的上汽集團上半年銷量完成207萬輛,全年目標是600萬輛,完成率僅為30%。想要在下半年沖擊近400萬輛的銷量,上汽大眾背負的任務可謂是“重如泰山”,不降價不行啊。 當慣了自主品牌頭部的長城,上半年也只拿到了30%的完成率,51萬輛的銷量距離掌門人魏建軍定下的160萬輛目標,還要繼續披荊斬棘。曾經一路奔跑的兄弟,被稱為“自主品牌三強”的長安、吉利、長城,處于調整期的長城完成度是最低的。 時間過半,雖然電動車原材料價格有所回落,市場銷量也有所溫暖,但是壓力更大了。尤其是完成率不到三成和剛過三成的,在下半年還能否迎頭趕上? 零跑創始人朱江明此前表示,如果2023年銷量上不去,那零跑后面就沒希望了。而且,零跑所在的市場區間,競爭更為激烈,合資品牌都以“油電同價”的方式,希望以規模化填平電動車的成本。壓力之下,零跑緊隨上汽大眾進行了降價。 零跑的跟隨,絕不會是最后一個。跟隨上汽大眾進行降價的,目前有7家車企,涵蓋車型超20款,和上半年的40多家比起來算是“小菜一碟”。 有預測認為,下半年合資品牌參與降價的將會不是少數,畢竟,上半年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占比達到54%,拿下了半壁江山,進一步逼退大眾等合資品牌。 被逼退,這口氣很難吞下去。關乎尊嚴,更關乎生存。不到最后,一切都無法定論。 可以確定的是,下半年,是合資品牌的“背水一戰”。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