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年,車市慘淡。
究竟有多慘淡?我們還是要用數據說話。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1月份,全國汽車銷量194.1萬輛,環比27.0%,同比下降18.0%。2月份,全國汽車銷量31萬輛,環比下降84%,同比下降79%,這一銷量也創下了自2004年2月份以來的最低記錄。
要說1月份的汽車銷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節假日因素的影響。今年的春節假期在1月份,如果加上元旦假期和周末雙休,滿打滿算的有效工作日只有17天,比上年同期足足減少了5天。而且,有些單位還提前給員工放了假,有效工作日就更少了。
到了2月份,春節假期結束。按理說大家該收心,該上班的上班,該消費的消費。不過,今年的情況與往年不同。進入1月份下旬以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力度加大,許多居民選擇不出門或者少出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消費者自然也就沒有去逛車市、買座駕的熱情了。
當然,這種影響并非只在消費者身上發生。從汽車生產的角度看,許多汽車生產廠家以及上游零配件企業的春節假期因為疫情的影響延長了。即便是有序組織復工復產,許多一線員工也會由于疫情防控等因素不能按時到崗,產能的恢復就會受影響了。從汽車的銷售看,許多汽車經銷店春節假期后延期復工。一些門店雖然復工了,但人氣冷清、門可羅雀。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產業分析師汪偉的分析很有道理。他說,即便是一些經銷店轉向線上營銷模式,但因汽車消費的體驗性、購車手續仍未實現全流程線上辦理等因素,線上銷售的實際轉化率極低。在這樣的情況下,汽車消費自然要大受影響了。
汽車產銷量的大幅下滑,影響的不僅僅是汽車行業本身。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汽車銷量的下滑,在很大程度上也拖累了全社會消費增長。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20.5%,其中汽車消費拖累了1.6個百分點。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行業的正常運行節奏,短期內汽車的生產和銷售將受到巨大沖擊。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盡管今年開年車市慘淡,但這并不會改變我國汽車產業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多年以來,我國汽車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銷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我國作為汽車第一消費大國和制造大國的地位越來越穩固。從供給側的角度看,經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我國汽車產業集中度穩步提升,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繼續保持增長,節能汽車市場繼續擴大,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發展,汽車產業總體上保持了著與國民經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適度增長。
從需求側的角度看,當前我國的人均汽車保有量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而言,仍處于較低水平。2019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將繼續擴大,消費升級趨勢也會進一步加快。有研究表明,隨著我國從中等收入國家步入高收入國家,汽車千人保有量有近翻倍的空間,汽車市場仍然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2月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明確,要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帶動汽車及相關產品消費。此后,多個地區和部門陸續出臺了鼓勵汽車消費政策。譬如,北京市也已經著手研究制定促進汽車消費政策措施。根據媒體報道,北京市將盡快推出高排放老舊汽車淘汰更新政策,釋放一部分老舊車存量指標;針對本市無車且在輪候范圍的新能源車需求家庭,上半年再釋放不少于10萬個購車指標,促進剛需家庭購車消費;研究推出限定在郊區行駛的專用小客車號牌,不納入全市機動車保有量調控指標,有效滿足郊區家庭購車出行需求的同時,有序引導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區域協同發展。
汪偉分析說,鑒于汽車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以及當前汽車市場的嚴峻形勢,佛山、湘潭、廣州等一些地區近日已出臺購車補貼、增加指標額度等相關政策促進汽車消費,相信后續會有更多地區和部門陸續出臺鼓勵政策。
隨著國內新冠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汽車零部件企業、整車廠、物流企業復工復產將進一步實質化推進,線下終端銷售的客流有望逐步恢復,疫情期間累積的需求大概率會在短期內形成一波消費小高峰。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就業、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關部門仍須密切關注汽車產業特別是需求側的動向,針對疫情對汽車消費帶來的短期影響,出臺更精準的臨時性政策舉措。同時,要立足長遠,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臺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舉措,使汽車行業在穩定經濟增長中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