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周菊在汽車業,代工模式自誕生以來就飽受爭議,因為這曾是一些新造車企業在沒有生產資質情況下的無奈之舉,不過隨著政策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采用代工模式造車的企業逐漸增多。尤其在近兩年,代工造車似乎已成行業又一股新風潮。
僅在2021年,就有超過3起代工合作,引起業內廣泛關注。首先是被認為開啟了全新代工模式的吉利與富士康之間的合作。它們一個是中國最大的民營車企,一個是全球知名的代工廠商,兩者在今年1月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表示將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制顧問服務,屆時全球第一家以代工為業務模式的合資公司將誕生。
吉利與富士康合作開展代工業務,被認為是其希望在智能電動時代迅速擴展事業版圖,搶占制造高地。而富士康則希望把手機代工的輝煌復制到汽車代工上。
兩者的合資代工公司很快就找到了“意向客戶”——FF。今年1月,吉利宣布與FF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在技術支持及工程服務方面展開合作,并探討吉利與富士康組建的合資公司將為FF代工的可能性。據悉,吉利還參與了FF上市的少量投資。但目前為止,FF依舊還沒有一輛車量產。
吉利與富士康成立的合作公司表示將為第三方企業提供代工,并非僅限于FF,但其它企業是否會選擇這家公司,目前還尚待觀察。信息顯示,吉利與富士康在合資公司的股權比例將為50:50。
但顯然吉利富士康沒能成為最新入局造車者——輕橙時代的首選,后者選擇了瑞翔這家破產后重整的傳統車企進行代工。今年11月,輕橙時代(深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輕橙時代)宣布正式進入造車領域。據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其首款產品將由位于重慶的北汽瑞翔代工,新車定位小型電動車,將在明年底交付。
北汽瑞翔是北汽銀翔在2019年8月破產重組后更名而來,股權變更后,目前成為由重慶市政府、合川區政府和北汽集團聯合打造的新品牌。而代工輕橙時代意味著北汽瑞翔在從北汽銀翔重組后,開啟了全新的業務模式。但輕橙時代作為剛剛起步的新品牌,未來的市場表現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業內分析,對于輕橙時代這樣的新入局者,在代工的選擇上,因為本身體量和資金均較為有限,相對于合資事宜還未完全落地的吉利富士康,它們可能更青睞像北汽瑞翔這樣馬上就能用,并且有較大話語權的的現有產能。公開信息顯示,輕橙時代在今年年中剛剛成立,而其在較短的時間內能推出量產車,則被認為很大程度得益于瑞翔的現有產能代工助力。
另一方面,已經有案例證明新造車企業尋求傳統車企代工是較為不錯的選擇。比如高合與東風悅達起亞的代工合作。因高合在交付后銷量猛增,其與東風悅達起亞的代工合作被推至臺前,獲得廣泛關注。
2019年6月,東風悅達起亞宣布為新造車企業華人運通代工,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的代工陣營中的第一家合資車企。根據彼時規劃,東風悅達起亞的第一工廠將用于生產華人運通的產品,首款車型在2021年量產銷售。如今,高合汽車旗下定價高達57-80萬的首款車型HiPhi X在5月量產交付后,銷量持續上漲。
數據顯示,HiPhi X今年9月銷售641臺,環比增加36.7%,超過保時捷Taycan成為細分市場銷量冠軍。因HiPhi X的定價屬于自主品牌中的“天花板”級別,該銷量水平被認為較為成功。
事實上,高合與東風悅達起亞的代工合作有幾個有利條件。首先,兩者此前早有合作。在2017年9月,華人運通就與悅達集團通過股權合作,開展了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等領域的多方面合作。2018年底,悅達集團對華人運通(江蘇)技術有限公司進行了增資。目前,華人運通(江蘇)技術有限公司的股權中,江蘇悅達集團占股20%。
另一方面,由于東風悅達起亞近幾年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提升產能利用率迫在眉睫。公開信息顯示,東風悅達在江蘇鹽城共有三個工廠,合計產能近90萬輛。但東風悅達起亞年銷量在2016年沖高至65萬輛后,從2017年開始下滑,到2020年年銷僅25萬輛。基于此,為新造車企業代工成為東風悅達起亞提升產能利用率并獲得額外收益的良策。
現在,更多傳統車企為新造車企業代工的案例還在增加。近日據媒體報道,東風汽車已投資賓理汽車并為其代工。賓理汽車由前大眾汽車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蘇偉銘創辦,而其與東風之間的合作端倪,主要是體現在該公司的股權信息上。
啟信寶的信息顯示,賓理品牌所屬公司北京賓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母公司BeyonCa HK Limited的五位自然人股東包括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尤崢,以及武漢東風保險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廖顯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蘇偉銘從今年3月擔任雷諾中國首席執行官,因而業內猜測,東風投資賓理,或意味著蘇偉銘將代表雷諾與東風開啟新的合作模式。在此之前,東風雷諾已解散,雷諾退出中國乘用車業務。
以上這些合作的展開,反映出新一波代工熱潮正在汽車業興起。但與此前一輪簡單的制造代工不同,當前傳統車與新造車企業之間在代工的同時,幾乎都開始進行資本和股權的交叉,如吉利與富士康、東風悅達起亞與華人運通,以及傳聞中的東風和賓理汽車等,這表明汽車代工模式發展開始走向深處,也將合作雙方的發展捆綁在了一起。
業內預計,隨著一些傳統車企的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以及新造車企業的加入,代工模式或將越來越受青睞。實際上,從目前蔚來、高合等的發展情況看,代工模式已打破此前如品質不可控等一些質疑。
不過同時應注意到,新造車的制造模式也開始多元化。除代工模式以外,隨著第一批新造車企業銷量規模的上升,它們也已開始自己造工廠,如小鵬從最初的海馬代工到目前持續自建工廠。而理想汽車,則在近日將北京現代的一工廠直接收入囊中,同時備受業內期待的新入局造車者小米,據說也要收購寶沃的工廠。但該消息目前未獲企業方回應。
不過目前來看,大部分新品牌在起步階段仍普遍選擇代工模式,這是它們盡快實現量產交付的最佳途徑,同時也符合兼并重組的政策方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