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如今我國的汽車數量規模越來越大,據有關資料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末,我國的汽車保有量達2.97億輛,在全國約4億的機動車保有量中,占比達76%,可以說規模非常驚人。
同時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超100萬的城市已高達76個,同比2020年同期增多了7個城市,另外這76個城市中,有34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200萬,有18個城市的保有量超300萬,可以說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我國汽車行業的火熱。
另外汽車行業的火熱從各大汽車企業的業績數據上也可見一斑,以長安汽車為例,據其三季報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長安汽車實現營收達791.99億元,同比增長了41.83%,其凈利潤則達29.92億元,規模相當大。
而這火熱的市場自然吸引了不少資本和企業的注意,甚至有不少企業開始了跨界造車,像小米、蘋果等均在其中,但如果說這幾個企業選擇跨界造車還可以讓人接受,那有一個企業選擇跨界造車就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了,這個企業就是格力集團。
業績差強人意
作為我國電器“三巨頭”之一,一直以來格力集團都以其空調產品為主打,更是曾獲得過“空調之王”的稱呼,但是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如今的格力電器已經在自己最擅長的空調領域里被超越了。
據格力集團的三季報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格力電器實現營收達1381.35億元,同比增長了9.73%,凈利潤則實現了156.45億元,同比增長了14.21%,看起來算是相當不錯的數據,但是相比美的集團,格力集團就難免有些差強人意。
據美的集團的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美的集團實現營收達2629.43億元,同比增長了20.57%,同時其凈利潤實現了234.55億元,同比增長了6.53%,可以說無論是業績規模還是增速,都完全壓了格力一頭,尤其是在空調領域,美的集團的空調線上市場份額達34.8%,線下份額則達35.8%,完全保持領先地位。
初期表現不佳
主要領域的失利不僅讓格力集團的市值不斷下降,也讓格力和它的“掌舵者”董明珠飽受質疑,尤其是在董明珠斥資130余億試圖收購銀隆新能源,準備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后,相關質疑就變得更多了起來。
雖然第一次收購因為被股東否決導致收購失敗,但是很快董明珠又聯合商界幾位“大佬”再次對銀隆新能源發起收購,那么這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到底是何方神圣,會引得董明珠執意收購呢?
其實與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不同,銀隆新能源并不是一個生產新能源轎車的企業,而是主攻電動客車領域,相比其他新能源領域,電動客車的競爭對手不算對,這也讓銀隆新能源一開始的發展順風順水,但是很快因為過度擴張加上業績表現逐漸糟糕,銀隆新能源的債務問題逐漸加劇,甚至連IPO都失敗了,這也讓很多人認為這是董明珠的又一次失敗。
她“賭”對了
但是強勢的董明珠并沒有認輸,反而選擇加大投資力度,據有關資料顯示,格力集團以18.28億元的價格競購了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加上董明珠之前持有的17.46%,格力集團總計持有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將其變為自己的控股子公司。
同時在2021年11月份,銀隆新能源正式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說這代表著格力集團正式進入了造車領域,那么為什么董明珠和格力集團要花大力氣收購一個表現不是很優秀的新能源企業呢?是決策失誤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格力之所以會選擇收購銀隆新能源,主要是因為其“光儲空”技術可以有效幫助銀隆新能源進行技術升級,實際上在格力的幫助下,銀隆新能源在2021年上半年已經展現了相當優秀的市場潛力。
據有關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銀隆新能源實現客車銷量達251輛,同比增長了280.3%,市場占有率也達到了8.01%,在全國新能源客車企業中排名第三位,可以說如此驚人的業績增速證明了銀隆新能源未來可期。
總的來說,作為一家新能源客車企業,在獲得了格力技術的支持后,已經改名為格力鈦新能源的銀隆新能源無疑有著相當強的市場競爭力,不知道在如今空調領域已經被美的超越的情況下,格力能否憑新能源造車實現對美的集團的“彎道超車”呢?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