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即將取消。是維持現有股比不變,還是擴大股比,又或是退出股比,這是合資車企中外雙方都需要面對的事情。
具體該如何面對?有些企業還在考慮,有些企業則已經做出決定。12月17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官網公告顯示,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轉讓項目已經摘牌,轉讓價格為2.97億元。
根據11月22日掛牌公告顯示,此次產權轉讓方為東風集團,交易價款支付方式為一次性付款,意向受讓方需按照產權轉讓公告約定,遞交8900萬元的交易保證金到產權交易機構指定銀行賬號。
隨著該項目摘牌,意味著“東風悅達起亞”將告別“東風”,變成悅達和起亞兩方持股。不過,摘牌方未正式對外公布。起亞能否增持到75%股權,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東風“退出”,并非沒有先兆。2021年8月,股東三方已經在武漢簽署了東風汽車退股的備忘錄。
銷量不佳,是東風“退出”的直接導火索。數據顯示,在2016年銷量站上65萬輛巔峰之后,東風悅達起亞銷量逐年下滑。2017年為35.95萬輛,2018年小幅回升到37萬輛,2020年則下滑至24.9萬輛。2021年前11個月,東風悅達銷量僅為13.8萬輛。
“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是車市常見的現象。在東風悅達起亞之前,長安鈴木、東風PSA、東風雷諾先后“解體”。與起亞較大概率增持股份不同,鈴木、雷諾和PSA選擇退出,合資公司不復存在。相比于“退出”,合并似乎是更為溫和的方式。在今年稍早的時候,“南北馬自達”選擇合并,集中資源,應對車市接下來的競爭。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2年,中國汽車產銷量為2750萬輛。這一產銷量與過去三年基本持平。換言之,2022年,中國車市仍然不會出現曾經的那種爆發性增長,這對于面對自主品牌反攻、造車新勢力崛起、科技企業跨界等挑戰的合資車企,并不是好消息。留給合資企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周偉力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周偉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趙冬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