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楊晶
責編丨楊晶
編輯丨田鑭
2022年1月1日起,我國將取消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的限制。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
從2018年開始,汽車行業外資股比取消限制的5年期已到。這段歷史,通俗的來說,就是先限制外資,培養下自己的產業。自己的產業有競爭力了,再開放最后直接取消。消息一經發出,從此再無人爭論,只有圍觀群眾默默鼓起了掌。
“簡單說就是汽車廠開始斗,消費者得利”、“讓那些摸魚的車企都死掉”、“新能源時代真的要來了 ”,而更多人則對自主品牌抱著“怒其不爭”的態度。確實,理論上來說,合資股比的取消讓自主品牌面臨著更嚴峻的形勢,但它們真的無力與外資品牌抗爭嗎?
“開門迎客”
回顧自主品牌這幾年,尤其是一些自主品牌依靠合資品牌帶來豐富的利潤而不思進取。當股比開放的深淵巨口已經來臨,這些躺著數錢的自主品牌終于嘗到親手播下的苦果。華晨“失馬”、大眾控股江汽,更有四川現代獨資、特斯拉獨資等,不斷沖擊著自主品牌。
“自主與合資一戰,這是躲不過的”,眾泰、力帆、華泰、比速、裕隆、華晨、獵豹等一眾弱勢自主品牌逐漸消失在歷史舞臺,而吉利、長城、長安等強勢自主品牌正以一種意想不到的速度飛快發展,持續引領著中國車市生變。
近年來自主品牌車企厚積薄發,通過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不斷提升產品力和品牌力,打造出一批明星產品,滿足并引領了市場需求。受疫情和供應鏈影響,車市逐漸分化,在合資品牌紛紛下滑的同時,自主品牌卻能頑強頂住壓力,實現逆勢增長。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完成840.6萬輛,同比增長25.1%,其市場份額由37.7%提升為44.1%,較同期大幅提升。而在10月份,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更是膨脹至47%,達到歷史頂點。
自主品牌為什么能強勢崛起,并非僅僅是德系和日系丟掉市場,自主占了便宜,而是自主品牌從產品的設計、研發、技術、產品力,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層面,實現了全面的進步與進化。同時,高端品牌產品份額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除了市場份額,從最新公布的2021年汽車品牌單車均價來看,自主品牌也開始超越合資品牌。蔚來單車均價超過雷克薩斯、寶馬;理想單車均價位于奧迪、特斯拉之上;小鵬、紅旗單車均價也達到了20萬元以上。
如果有人反駁說頭部新勢力雖然單價高,但是樣本量基數低。那么再看傳統車企高端品牌的銷量和單車均價,領克超過大眾;WEY超過馬自達;廣汽埃安、比亞迪和傳祺的單車均價都超過日產、現代和雪佛蘭,這些例證無疑更有說服力。
今年是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周年,在這二十年里,中國經濟以及汽車產業都交出了滿意的答卷。中國新車銷量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中汽協預計2021年有望實現3年來的首次正增長,2022年的銷量預計有望超過2700萬輛。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在墻內開花結果,同時也在海外市場取得了優異的表現。2021年前11個月中國汽車累計出口量達179.3萬輛,同比增長1.1倍。其中,11月出口量高達20萬輛,同比增長59.1%。隨著多重利好因素的顯現,預計2021年全年出口有望超200萬輛。
當外資品牌將觸手不斷伸向中國市場之際,自主品牌也在全球市場上與外資品牌正面硬剛。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分析,一方面因為疫情,海外當地供應跟不上;另一方面中國汽車性價比確實很高,產品檔次提升了。
自主品牌制造水平逐步提升下,乘用車出口持續提升,新勢力車企逐步開啟海外市場戰略,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速快于傳統能源汽車,而新能源汽車也是自主品牌向外資品牌正式宣戰的重要一環。
“換道超車”
市場光景好的時候,即使是弱勢企業也能享受到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紅利。當市場下滑、競爭加劇的時候,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就更加明顯。在民族汽車品牌向上這條路上,大多數企業仍然在摸索著答案。
合資股比取消信息發布的另一邊,一場以“融合與競爭——變革的力量”為主題的泰達汽車論壇年度之聲的活動也落下帷幕。“我們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能源革命,雙碳目標將重塑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并深刻影響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
碳中和戰略背后,是汽車企業低碳制造、低碳產品、低碳商業模式的全方位競爭。借助新能源汽車的先發優勢,中國汽車產業不再是被甩在后面的追趕者,部分企業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跑者之一。
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增長,1-11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02.3萬輛和299萬輛,同比均增長1.7倍,市場滲透率繼續提升至12.7%,全年有望達到340萬輛,同比增長1.5倍。
2021年,蔚來、小鵬、理想、哪吒等造車新勢力交付量持續突破,屢創新高,單月銷量已超過1萬輛。新能源汽車需求旺盛,基本實現了從政策驅動為主,向市場拉動消費為主的轉換,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越來越高。
另外,傳統車企也在新能源布局上不甘示弱。它們追求品牌向上,布局高端智能電動。同時立足傳統車企優勢,推出純電+混動兩步走。資料顯示,2022年各自主品牌具有競爭力的新一代混動車型將陸續上市,為新能源汽車增長提供可靠支撐。
目前,隨著新生代消費者逐漸成為購車主體,消費升級、個性化需求日漸增多,消費者對汽車產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車不僅僅只是交通工具,還扮演著情感延伸、移動出行伙伴等多重角色。
如今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呈現出汽車+科技、汽車+用戶的顯性特征,傳統汽車企業真正的優勢是什么?除了技術儲備外,還有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的介入,推動著新能源汽車多樣化、個性化發展。這是外資車企的弱點,卻是自主品牌具備的獨特能力。
曾經有些車企擔憂股比開放不僅僅會擠壓自主品牌,同時也會對產業鏈中的零部件板塊造成沖擊。殊不知如今的汽車零部件行業也迎來強勢復蘇,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前10月,汽車零部件相關企業共新注冊12.9萬家,同比增長76.7%,成為市場最受追捧的熱點板塊之一。
當外資股比取消,自主品牌從未如此自信和進取。而自主品牌通過全資或是入股的方式收購知名外資品牌實現快速擴張已經不是新鮮事,上汽收購MG、吉利收購沃爾沃、吉利北汽欲增持戴姆勒、比亞迪拿下騰勢90%股份,都是自主品牌由弱到強的有力見證。
20年前,有車企領導人說過,“自主品牌要耐住寂寞20年”。而20年后的今天,實踐證明民族汽車品牌已經熬過了寂寞期,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東吳證券近期也發布報告稱,是時候尋覓世界級自主品牌車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