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已經有不少車企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消費者的關注。但面對多款新車預售、上市的局面,卻有一款車型脫穎而出,再次吸引了市場和消費者的矚目。
從亮相到品鑒,再到1月5日在重慶舉辦的“馭·未來之境”主題試駕活動,無不牽動著消費者與媒體的眼光。在山城重慶這座“魔幻都市”與“自然奇觀”相結合的城市中,它再一次憑借著自身的出色表現圈粉無數,收獲了一大批粉絲與媒體的喜愛。它就是——長安UNI-V。
作為繼UNI-T、UNI-K之后的第三款車型,也是長安UNI高端序列的首款轎車。UNI-V基于長安最新平臺技術的方舟架構打造,不僅繼承了家族高顏值、強科技的基因,還擁有全新專屬轎跑底盤、特調藍鯨動力、高剛度輕量化“方舟籠”車身結構,滿足了新時代年輕消費者對于一款運動轎車的所有需求。 顯然,當人們為UNI-V強大產品力驚嘆的同時,為UNI-V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的方舟架構也開始浮出水面。也正是因為技術進步帶來的賦能,為UNI-V概念的落地量產鋪平了道路。
“世間安得兩全法”和“我全都要”這兩句話的矛盾,恰恰能反應當下消費者和車企之間的關系。一邊是用戶對駕控、安全和節能的更高追求,另一邊則是車企苦于工藝、成本等因素無法完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抓頭撓腮。豐田TNGA架構的出現,讓消費者終于看到了“我全都要”的希望。但這樣的統治一直持續到2020年底,隨著長安方舟架構的出現,TNGA架構的統治已然煙消云散。
與TNGA架構類似的,是方舟架構對駕控、安全與節能這些矛盾的調和。實際上,不管是從實際表現,還是從長安UNI-V拿下“中國十佳車身設計大獎”的傲人成績,都在訴說著方舟結構所展現出的技術創新和產品潛力。 比如TNGA對卡羅拉駕控的改善,源于對重心下移20mm和將高度降低25mm。對比之下,方舟結構更進一步,將長安UNI-V的整車重心較長安上一代車型降低了30mm,并將重心內移了5mm,這使其操控性、側傾穩定性和乘坐舒適性都得到大幅提升。另外,方舟架構還優化了NVH性能,車身架構設計中盡可能地減小了隔音墊的開孔率,提高材料覆蓋率,前壁板隔聲性能提升2dB,讓長安UNI-V的舒適性獲得進一步提升。
長安UNI-V在操控和舒適上的精進不止源自于車身配重的改善,還與大幅提升的整車剛性不無關系。方舟結構采用拓撲優化技術,大幅強化車體剛度;搭載全新前麥弗遜、后多連桿四輪獨立懸架系統,基于遺傳算法重新設計懸架硬點,賦予UNI-V更加出色的操控穩定性和行駛質感。
但僅有駕控層面的提升,無疑不能滿足消費者對節能的需求,也并不符合低碳的世界潮流。如何讓車輛滿足駕控的同時降低油耗,必然逃不開一句經典名言:車輕一公斤馬力加半匹!如何減重就成了重中之重。 方舟結構賦予了長安UNI-V全新的梁系結構設計、并廣泛運用熱成型高強度鋼,實現了20-45kg減重;由此帶來新一代產品傳統動力(全系搭載全新藍鯨動力)百公里油耗最大降低8%、PHEV新能源降低15%,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長安UNI-V的車身中,高強度鋼及以上占比高達70%,最高剛性達到了1500MPa。其中,B柱加強件等多個零部件使用熱成型,門檻邊梁等多個零部件使用超高強鋼。這幾處都屬于座艙框架,可以在碰撞時顯著提升座艙的抗形變能力,盡可能地保護車內乘員,另外也使得整車剛性提升了20%。同時,長安UNI-V的上車體減重了31kg,配合外部覆蓋鈑金件優化,整車減重達到6kg。這讓長安UNI-V在兼顧安全的同時,實現了整車的輕量化提升和整車油耗的降低。
這大概是一個什么水平呢?以目前市面上的主流車型為例,使用高強度鋼和熱成型鋼的車型不在少數,但覆蓋比例大都在60%或以下,強度超過1300Mpa的鋼材比例大都不會超過30%。這很大程度上與成本有關,假設普通鋼材5000元/噸,高強鋼可能就要6000-8000元/噸,超高強鋼可能要10000元/噸。由此可見,長安UNI-V的安全性并不是數據的堆疊,而是花了大成本,用真材實料的鍛造鑄成的。
事實上,當汽車行業從粗放的的造車走向平臺造車時,彼此間的差距已然微不可察,車企之間的競爭也已經從過去的三大件轉向其他維度。長安汽車的“以設計為主導”就給其余企業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范與指引。并且從長安UNI-V的車身硬件設計來看,長安方舟架構無疑展現出了領先的行業優勢。但或許有人會問了:在當下花這么大的功夫在燃油車領域,真的值得嗎?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趨勢,環境保護要求人們迫不及待地改變車輛的發展趨勢,車輛智能化系統、電動化、新能源技術化慢慢被全世界各種汽車企業認可為未來發展發展趨勢。 現如今,各種各樣新能源車已盛行,即然智能化系統、電化的車輛是未來發展趨勢,為何長安轎車在產品研發方舟進化構架全過程中,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對傳統式汽油車技術性開展更新呢?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從新能源發展現狀來看,純電車型還有著很多不足。首先是中國地域幅員遼闊,純電車型難以應付中國復雜的用車情況,比如在冬季寒冷的東北城市,純電車型幾乎寸步難行。其次,充電樁等相關配套有待完善,且電池技術有待發展。目前國內充電樁數量遠超加油站數量,但新能源車主抱怨充電難的聲音卻時有傳出,可見續航焦慮依舊普遍存在。
其二,不能因噎廢食。電動化是未來潮流,但當下的消費者需要一款過硬的產品滿足自身需求。近幾年來伴隨著電動汽車擁有量的大幅度提高,充電樁的基本建設速率也逐漸無法跟上快速發展的節奏感,電池充電難問題日益突顯,客戶的焦慮情緒無法獲得處理,應用感受依然不大好。相比之下,方舟架構賦予的長安UNI-V不但符合低碳的時代使命,還能讓用戶在避免續航焦慮的同時感受到節能減排帶來的實惠,才是真正的為用戶著想。
其三,燃油車的發展未必不能反哺新能源汽車發展。就如同手機向智能化的發展,縱使通信模式發生改變(微信等聊天工具的出現),但最基本的電話通信、信息等功能并不會因此廢除,消費者對于信號、質量等根本性追求并不會發生改變。汽車的本質首先是車,然后才是其他,并不會因為其向新四化發展,就完全蛻變成另一種物體。
以長安方舟架構為例,其具備平臺化造車所無法比擬的更多優勢:極高的品質可靠性、極高的零件通用化率、更具個性化的外觀設計土壤,這些無一不能反哺到新能源領域,為電氣化轉型做準備。可以說,架構已然代表著一款車的造車技術水準,成為了世界一流車企標志性制造實力,更是自主車企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品牌的必要之路。
長安汽車的企業價值觀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提供極致服務和體驗”,這無形中與當下潮流的“用戶共創”暗合。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企業信念,長安汽車將每一名用戶都當作自己的“伙伴”,也就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方舟架構。 如果說,傳說中的諾亞方舟是承載人類的希望,那么長安汽車的方舟結構無疑是在實質上擎起了中國汽車向上發展的旗幟。未經上市便獲2021中國十佳車身大獎的背景,恰恰是對長安UNI-V旗手身份的最佳驗證,而以此進入架構造車時代的長安汽車,也必將因此繼續騰飛!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上一篇:特斯拉回應高速輪胎脫落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