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帶來的驚喜含金量不足,新能源汽車的核心不在銷售上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消息,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搭載組合輔助駕駛系統的乘用車新車市場占比達到20%。
對相關職能部門來說,面對新能源汽車如此旺盛的銷售勢頭,當然是非常高興的,自己的工作業績不錯嘛。但是,總結過去幾十年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又不能不讓人感到,如果到了今天,工作思維仍然停留于汽車的銷售數量、銷售規模、銷售業績,而不去分析銷售背后的其他問題,那只能說,要想提高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水平,難度是相當大的,甚至差距可能還在拉大。
要知道,過去幾十年,尤其是中國汽車市場快速升溫的這些年,盡管銷售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汽車銷售數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可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汽車,除了中低端市場有點聲音之外,中高端市場基本與國產汽車沒有關系。就是中低端市場,占比也非常有限。前幾年,媒體曾經披露過一則消息,中國所有自主品牌加在一起的年銷售量,趕不上大眾汽車一家在中國市場的年銷售量。品牌影響力就更不用說了,同檔次的汽車,價格只有人家的一半多一點。否則,就銷售不出去。
如此大的差距,難道還沒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嗎?難道還要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在汽車的銷售上,而不是自主品牌的創建和培育上嗎?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真的想永遠被外國和外資品牌所占領嗎?
能夠讓人略感欣慰的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新勢力造車正在努力與特斯拉等國際知名品牌展開競爭,爭取打破外國品牌對新能源汽車的統治。也就是說,從企業角度來看,已經有點覺醒。可是,政府職能部門卻仍然陶醉于新能源汽車銷售數量的快感之中,為新能源汽車銷售數量的大增興奮不已。至于新能源汽車銷售中,有多少是國產新能源汽車,銷售數量占比是多少,銷售額占比又是多少,有多少是真正的自主品牌,競爭力如何,盈利能力如何,是否掌握真正的核心技術,有關方面感覺并不重視。在其公布的相關數據中,也沒有看到這樣的統計、這樣的數據,更沒有這樣的分析。
也許,有關方面會說,這一切都是內部掌握,是他們的秘密,或者是他們研究和決策所需要的,并不需要對外界公布。這樣說當然沒錯,關鍵就在于,更多的可能是說辭,在思想上并沒有這樣想,在思維上更沒有這樣確立。因為,造車新勢力也罷,自主品牌汽車也行,并沒有在政策上得到更多支持。相反,引進特斯拉等,則給予了很多的優惠政策。如此,國產汽車還怎樣能夠趕超國際品牌汽車呢。
我們并不反對國際品牌汽車進入中國市場,閉關自守只會讓中國企業更加落后、更加不知天外有天。前提是,引進國際知名汽車企業、對外開放國內市場,應當起到激勵和激發國產汽車企業激情的目的,要讓國產汽車企業勇敢地接受挑戰,而不是眼睜睜地看著市場被外國企業搶走。同時,對那些眼睛盯住中國市場的國際知名品牌汽車企業來華投資,也不應當再給予優惠政策。他們投資的目的是為了靠市場更近,而不是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真正想促進中國汽車企業的發展,必須與中國汽車企業合作,并將核心技術對中國企業公開。否則,給予優惠政策就是傷害國產汽車企業,必須予以禁止。
所以,面對有關方面在公布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售數量時表現出來的興奮勁,我們不得不說,可能思維還停留于銷售的快感之中,并沒有真正轉向如何提升中國汽車產業質量與水平方面,沒有真正認識到我國汽車產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沒有制定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的目標。如果這樣,真的為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擔憂。
原本以為,在燃油汽車已經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縮小差距的情況下,處于同一起跑線的新能源汽車,能夠差距小一點,甚至能夠趕超。現在看來,從管理層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都沒有想去縮小差距,而只想把新能源汽車市場打開,讓銷售擴大就行。如果更功利一點,就是盡快替代燃油車,從而證明自己的推廣能力很強。至于誰造的,與他們無關。這樣的思維,毫無疑問是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非常不利的,要想縮小中國汽車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難。
貫徹新發展理念,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創新。對汽車行業來說,最缺乏的就是創新。燃油汽車自不用說,到新能源汽車,如果仍然維持現狀,那創新對汽車工業來說,就只有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走了,且毫無緊迫感。顯然,這是與新發展理念相悖的,是不能被接受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