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歐洲交通與環境組織對寶馬的X5、沃爾沃的XC60和三菱的歐藍德三款插電式混合動力SUV進行了測試之后,就開始呼吁各國政府停止對這類車型進行補貼和稅收減免。
當年,并沒有人在意該組織的發聲,直至近日瑞士一家從事建筑項目管理的“影響生活”公司應瓦萊州當局的要求進行的研究報告發出,瑞士開始在瓦萊州取消了對可充電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
一時間,關于混動汽車是不是騙局,該不該被取締成為當下最熱的話題。
根據這項研究,“定量結果(對實際油耗的測量)表明,可充電混合動力汽車與制造商的承諾相去甚遠,與常規燃油汽車相比,只有非常輕微(甚至可以說幾乎為零)的優勢。”研究指出,“即使駕車者在家里和工作地都有充電樁并且是短途駕駛,也達不到制造商宣稱的價值。”
混動帶來什么,遭到環境組織抵制?
在詳細閱讀了瑞士方的研究報告發現,該研究的作者之一、能源工程師馬克·米勒告訴瑞士法語廣播電視臺,這些汽車是“關于二氧化碳排放標準、氣候目標和消費者的騙局”!
在新能源汽車尚未普及之前,HEV 的核心技術被日系壟斷,市場上僅日系品牌供應且車型較少,性價比亦不突出。
由此導致混動一直未被市場與消費者認可,再加上國產PHEV的技術在初期并不完善,此類車型在市場上的主要賣點為“省錢環保”,市場上銷售的PHEV車型在純電里程使用完畢的情況下,油耗普遍高于同級燃油車。
真正迎來轉變的也正是2021年,根據中汽協發布的2021年汽車銷量數據,新能源車銷量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13.9%,全年累計銷量為352.1萬輛。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累計銷量273.4萬輛,同比增長120.5%,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全年累計銷量60萬輛,同比增長121.6%。
正是中國市場混動車型的暴增,傳統車企借機轉型的速度讓有些車企始料不及,其曾經的市值及地位也岌岌可危。所以就有了抵制混動,保護環保,甚至被冠以影響人類電動化進程的罵名。
都以環保為借口,誰的污染更強?
混動車型銷量的快速增長傳遞出一個積極的訊號,在汽車市場轉型之際,混動車型迎來了春天。
回顧2021年,比亞迪DM-i超級混動發布的新一代混動技術,將自身競爭力大幅提升。虧電狀態下的油耗問題得以解決,而且售價與同級別燃油車的差異也由最初的 6萬-8萬元降至 1萬-2 萬元,無論購置成本還是后期的使用成本都有較大的優勢與吸引力。
自主龍頭品牌均發布了全新一代的混動系統。例如,長城汽車的全新檸檬 DHT 系統,旗下WEY 品牌將率先實現全面混動化;吉利汽車發布了全新雷神混合動力系統,以推動“智能吉利2025戰略”的實現;長安汽車的藍鯨iDD混動系統,奇瑞汽車的奇瑞鯤鵬DHT系統等。
大家都知道,在2022年中國自主品牌的混動車型將會呈現“井噴式”的大爆發。而國外相關機構再次將冷飯熱炒的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純電能源是很清潔,但鼓吹者只提排放,而不提燒煤發電的污染這就有點不講道理了。
最關鍵的是廢電池的處理污染,以后大量廢電池對環境、水源的污染是長期的,而且難以消除。完全不提混合動力汽車是燃油向電動過渡的一個非常有益的過渡產品。畢竟當前高速充電技術、電池儲能技術、廢舊電池回收等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足夠應付全面用電動替代燃油車的地步。
強推純電,誰將受害最深
客觀的來講,瑞士瓦萊州取消了對可充電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是因為瓦萊州多山的地形中,可充電混合動力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可達汽車制造商宣布的4倍”。
這樣的地形就導致混動車型確實在能源的損耗達不到理想的狀態,更給了專家們闡述內燃機的缺點(空氣污染)和電動機的缺點(采用兩種機動系統導致重量和價格都很高)。
通過取消對混動車型的補貼,是能倒逼傳統車企加速純電產品的布局,電動車替代燃油車對于國際趨勢來說是正面的,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開采,無疑對于環境的保護會更有利。
但是現如今,有足夠多風能、太陽能的地方人員稀少,就算擁有全世界最頂尖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可以通過推動電動車的發展來帶動高速充電技術以及儲能技術的發展,對于將化石能源減少的狀態還仍然需要持續好幾年。因此,現如今最主要的任務還是要將眼下混合動力汽車與“新能源”電力汽車的相關技術,繼續得以提升。這樣才會在不久之后的生活當中,看到真正的“環保”汽車。
退一萬步來講,比亞迪、長城、吉利、長安和奇瑞它們這樣的車企在電動車領域并不是沒有建樹,我國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但是就目前來看國內的新能源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內,在新能源汽車里,插電式混動依然是方向之一。
如果取消對插混車型的補貼,甚至從新能源汽車的類目中移除都是無關緊要的,畢竟他們在純電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而最感到擔憂的則是理想ONE,本身就承受著工業垃圾這樣莫大的非議,恐怕將徹底步入死局。
在線車評認為,如果未來政策落地,也是在另一方面強行推動車企,在新能源技術層面的提高,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是有一定幫助的。而此時只是沒必要的擔憂,未來可期,我們共同期許。
守護·文
有圖,有文,有料,有趣
歡迎關注公眾號:在線車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