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王小西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朱錦斌
市場概述:轉眼間半年又過去了,到了年終盤點。辛辛苦苦又一年,結果如何呢?
去年同期點評提出個問題《大眾在中國市場還能領先多久?》,而2021年又跌了17%的大眾,雖然勉強保住了首座的位置,畢竟“心虛”已經肉眼看得見。況且,日系“三英”的發力,在這場日德的終極PK中,顯然奪取了戰略優勢的“天王山”。
但是,對于大眾、豐田們來說,隨著特斯拉柏林工廠的量產,國內新能源“彎道超車”的局面打開,真正的“艱難歲月”才剛剛開始。特斯拉引領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攻勢,會讓大眾在自己的本土市場也變得艱難。
我寫過,在中國大眾這個合資品牌的光環和先發優勢已然消失,只能在電動化“找補”回來。現在回頭看大眾半年前的 2030戰略,還是“難難難,十石油麻樹上攤。”而對于四季報已出利潤同比增幅665%的特斯拉來說,卻可能是“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不過,就算看見“房間里的大象”,拆房子的決心還是很難下。迪斯豁出命去差點下課,才讓大眾走上轉型的軌道。而邀請馬斯克來給高管們上上課,依舊引起強烈反彈。結果是,“你覺得‘軟件定義汽車’?行,那你管軟件吧。”
革自己的命,無疑更要命。不過話說回來,在難難難和易易易之間,其實沒什么“也不難來也不易”的中間道路。特斯拉示范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武功心法,而很多傳統車企在這塊無疑是缺失的。再比如,業內很多都拿“缺芯”說事,確實“缺芯”依然很難短期解決,但就像公社衛老師2022《格局與趨勢》中寫的,“缺芯”是塊遮羞布。說到底,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