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從中汽相關部門獲悉,原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董事長李剛同志(副部級),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2月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據清華大學校友總會官網刊文《中國汽車工業的開拓者——李剛》介紹,李剛,1944年進入西南聯大機械工程系學習,194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曾任第一汽車制造廠(以下簡稱“一汽”)技術副廠長及第四任廠長,八十年代他任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總經理、董事長等職務,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孕育、誕生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2015年,李剛榮獲首屆中國汽車工業饒斌獎。
1952年,在天津汽車制配廠工作的李剛接到北京重工業部汽車籌備組的調令,從此開始與一汽結緣。1952至1954年,他參加重工業部派去莫斯科的一汽工作組,與孟少農、陳祖濤等代表中國政府參與蘇聯援建一汽整體設計實施審批工作,負責督促和跟蹤蘇方的設計,保證一汽的建廠進度及兩國間的聯絡、溝通等工作。1953年7月11日,孟少農將蘇方編制的設計交付總進度表帶回長春,作為安排建廠工作的依據,并將駐蘇一汽項目總訂貨人代表的任務交給李剛。1954年11月,饒斌赴蘇聯做催辦和視察,當年底,李剛結束為期兩年的莫斯科生活。
回國后,李剛到一機部汽車局報到,被提升為工程師,調至一汽工作,后分配到發動機車間技術科,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場地三通一平、設備安裝和生產調試的建設中。1956年7月,在經過緊張的安裝、清洗、試運轉和零部件的試制工作后,第一批解放牌發動機完成生產,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從零起步的突破與跨越。
解放牌卡車投產僅兩年,中央向一汽下達了設計制造國產高級轎車的任務,紅旗汽車正式開啟研發工作。時逢中國汽車工業建設初期,處于缺人才、缺技術、缺材料的困難條件,李剛帶領年輕技術人員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不講地位,不講待遇,不講物質享受,一心希望為國家做貢獻,夜以繼日地投入到技術攻關之中。
在制造第一輛紅旗轎車期間,李剛在發動機車間工作,發動機最初制作出來時,出現了抱缸、拉缸、活塞環斷裂、整機振動、機油泵打不上油、液壓挺桿“啪啪啪”亂響等問題。為此,全廠組織上百個質量突擊隊,30歲的李剛帶著一批剛從大學畢業沒幾年的大學生隊伍組成液壓挺桿突擊隊,重點解決液壓挺桿在發動機高速運行時壽命短的技術難題,他們一邊研究有關文獻,分析國外樣品,一邊提方案做試驗,試用了幾十種不同的材料,最后選定合金鑄鐵,在淬火工藝上做了42次試驗,才確定了淬火時間和淬火溫度,使最后制成的液壓挺桿經受住了400小時的臺架試驗。憑借這種不畏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他們解決了很多技術問題,一步一步地掌握了核心技術。
1979年,李剛擔任一汽第一常務副廠長。1980年,李剛組織自主開發全新一汽換代載重車,即整車完全換型的“解放141方案”。1981年,一汽試制出第一輛CA141樣車,臺架和行車測試完全符合設計要求,同年12月30日,通過第一次廠內鑒定。1982年1月,李剛擔任一汽廠長。1986年7月15日,具有80年代國際水平的解放第二代CA141五噸車實現了垂直轉產,這款車用一汽自己的參數,達到了國內最先進水平,與國際同類車水平相當,讓解放牌卡車脫胎換骨。
1982年5月,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成立,李剛先后擔任公司總經理、董事長。中汽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要改革體制,為解決當時汽車工業“散亂差”的局面,李剛以骨干企業為龍頭,成立了6個聯營公司,聯營公司之間既要競爭又要合作,理順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