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北京汽車和現代汽車雙雙發布公告,北京汽車和現代汽車將以對等的比例共同向北京現代增資約9.4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9.92億元)。對于陷入困境中的北京現代來說,60億元堪稱雪中送炭。但它能否幫助北京現代脫困?在東風悅達起亞股權上得益的現代汽車,會否進一步要求北京現代的控股權?】
撰文|張 弛、編輯|康 喬
2021年,現代汽車即便面對諸多不利因素,依然交出了全球銷售389.10萬輛的成績,同比增加3.9%。但在中國市場,北京現代僅僅完成了38.5萬輛,同比下滑高達22.3%,遠遜于國內車市大盤的表現。這個成績不僅和年初制定的56萬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同時也是北京現代連續第五年出現年度的銷量下滑。而回首2016年,北京現代的銷量高達114萬臺,也是風光無限。和銷量同步下滑的是,北京現代的財務狀況出現急劇惡化。根據現代汽車公布的數據,北京現代在2020年和2021年的虧損額分別達到了62.8 億元人民幣和 50 億元人民幣。
北汽集團持續承壓
30億元對汽車企業來說不算大資金,但對于現在的北京汽車來說,就不是一筆小數目了。眼下的北汽集團,除了北京奔馳外,無論是北京現代還是北汽藍谷(北汽極狐)等都處在持續虧損中。而即便算上北京奔馳的利潤,2021年北京汽車整體的溢利僅為18.68億元。在北京現代和北汽極狐短期內無法扭轉虧損局面的當下,這筆錢對于北汽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不過對于投入同樣資金的現代汽車來說,這筆資金壓力相對來說就沒有那么大。一方面,作為一家全球車企,現代汽車的財務盈利狀況要好過北汽不少。2021年,現代汽車凈利潤高達5.7萬億韓元,近300億元人民幣。另外一方面,給到北京現代的注資,除去一部分作為日常的運營資金進行補充外,很大一部分都應該作為技術引進的費用,最終被北京現代用以支付給現代汽車的技術和車型的技術轉讓的成本。技術儲備上的不對稱讓現代汽車的注資很有可能就是左口袋到右口袋的關系。至于不久前,廣汽三菱為了在短時間內補齊自己的電動車矩陣,其推出的首款電動車阿圖柯AIRTREK就是基于廣汽埃安AION V打造。這種局面,應該很難在北京現代身上復現。這其中不僅有北京汽車自己技術并沒有那么領先的緣故,也和韓國現代在三電和自動駕駛方面也有不少積累有關。
當前,全球汽車“新四化”技術發展異常迅猛。北京現代的自主開發能力需要打上一個不小的問號。所以未來,北京現代需要長期向韓國現代引進最前瞻的“新四化”技術。如果北京現代銷量長期不振,那這種以股比對等的方式向北京現代注資,有可能會拖垮造血能力有限的北京汽車。一旦北京汽車無法跟投,那現代有有條件和機會向北京汽車逼宮,要求更改股比。畢竟在國內的汽車行業中,現代是少有的已經握有一家100%控股的商用車企業,并在原東風悅達起亞中占據大股東的兩個成功案例。
股比提升,能否幫助現代脫困?
之前作為現代旗下的另外一個乘用車品牌,起亞接手了東風退出東風悅達起亞之后的股權,控股了這家合資公司。實現控股之后,起亞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新車型和新技術的引入計劃。作為起亞的老大哥,現代看在眼里不可能不動心。在北京現代復制起亞的模式,被現代視為扭轉國內頹勢的關鍵一招。不得不說,如果現代能夠控股北京現代75%,甚至更多的股比,將很大程度上提高企業的內部決策效率。北京現代將從之前中韓雙方股東達成一致,到現代一方進行拍板。此外,由于能夠從合資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現代也會更加愿意第一時間向國內導入全球車型,以求獲得更大的利潤。
但從目前的局面來看,單純向國內導入新車型,并沒有幫助北京現代走出泥潭。從2020年開始,北京現代明顯加快了向國內市場導入新車型的速度:伊蘭特、全新索納塔、途勝L、全新一代名圖、庫斯途等車型相繼在國內市場被投放,但從終端銷量來看,收效并不明顯。現在的國內市場,明星車型非在智能網聯方面更加先進的智能電動車莫屬。而這方面,是北京現代或者說現代集團需要補課的地方。而在燃油車方面,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給到了包括現代、福特、標致雪鐵龍在內的二線合資品牌很大的壓力。之前以性價比和高顏值立足的現代,需要為自己找到新的標簽。如果依舊想沿著過往老的思路發展,現代在國內只會被持續邊緣化。
股比之外,現代需要反思其中國戰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仔細研究北京現代、東風神龍或是長安福特,它們的下滑都何其相似。在國內車市高速增長的紅利時代,它們并沒有在中國建立比較強的本土研發能力,錯失了在中國構建核心研發能力的黃金時期。而其對國內電動車市場發展的判斷上的重大戰略層面的失誤,導致其相比于國內新勢力以及自主品牌的電動車存在代際上的差異,其實是導致現代在國內市場從領先到落后的關鍵所在。
對于包括現代這樣的外資車企來說,短時間內要想復現過往高速增長其實很難。除非在產品力上擁有比較大的領先優勢或者能夠在商業模式上出現全新的突破,而這個難度很大。現在現代要做的,其實是沉下心來,從頭開始。對于中國市場要制定一個符合中國發展的戰略,對標中國市場上熱賣的特斯拉、蔚小理甚至是比亞迪、吉利、長城的相關車型,爭取用三至五年時間,來改變目前在國內市場上產品力落后的局面。此外,現代也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技術倉庫,將在新能源以及自動駕駛方面最為領先的技術導入到國內市場。當然,從現代的角度來說,增加股比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是現代能否說服北汽以及北汽背后的北京市政府一步,在有了華晨前車之鑒的情況下,這個難度并不小。
點評
當前北汽集團壓力不小。不僅是現代,戴姆勒更是蠢蠢欲動,想要增加在北京背馳中的股比。相比于北京現代處于一個虧損的境地,一旦北汽喪失了在北京奔馳中的控股權,不僅會失去很大一部分利潤,也會導致元貝北汽占51%股比的北京奔馳的收入無法計入北京汽車中,最終將讓北京汽車跌出世界500強,并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2022年,對于北京汽車來說注定會是艱難的一年。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