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新能源市場,看似機遇十足,家家都涌進其中,似乎只要推出電動車就能賺錢。但現實是,缺芯少電加上原材料成本的上漲,讓這個風口并不能吹起每一位參與者。
或許就正如“危機”一詞,“危”與“機”往往是并存的。
這一點,在新勢力品牌中會更加突出。在2021年新勢力品牌中最大的變化那就是“蔚小理”變成了“小理蔚”,這代表著他們之間的激烈競爭。但同時,順勢而來的他們,無一不需要面臨各方面的壓力與挑戰。例如——今天要說的小鵬汽車。
P7的成,意味著G3i的離?
3月23日,第十萬臺小鵬P7正式下線,同時也是純電新勢力車型中第一個突破10萬臺的。毫無疑問,這一成績的達成不論是對于小鵬P7,還是整個新勢力陣型,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意義。
于汽車行業,這將打破消費者對新勢力、對純電動的偏見——新勢力不再只是“為新而生”的噱頭領域;于小鵬,小鵬P7作為一款24萬元起的旗艦車型,無疑也為小鵬打好了高端路線的基墊。
只是值得大家以及小鵬去思考的是,之后的產品布局應該如何去變?小鵬P7十萬臺量產下線,讓小鵬的單車盈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上一年小鵬公布的Q3財報來看,這個數額已經達到了21.27萬元。無疑,這些都是P5與P7發力的功勞。
但問題是,小鵬的產品線不僅有P7和P5,還有一款被“冷落”的G3i。從機構給出的調研數據來看,小鵬G3i與22.13萬元的單車盈利已然顯得格格不入。
甚至乎,G3i的尷尬處境還會進一步加劇。多款電動車調價已經成為了近段時間的熱聞,核心原因就是在于電池原材料的各種漲,碳酸鋰與氫氧化鋰已經從5萬元一噸上漲到27.5萬元一噸,電池級碳酸鋰幾個月就上漲了80%。而相對來說,售價越低的車型受影響幅度也就越大,盈利空間也就更加緊張。
因此來到G3i上,單是電池原材料價格的調整,都足以讓具備停產的理由。而放眼到小鵬汽車的整體布局,大可把更多精力放到熱度更高、盈利更好、銷量也更出色的P5、P7上。尤其是,在小鵬P7已經邁向十萬輛大關的今天。
“錢”的問題
而更深入地說,相對于小鵬來說,“錢”本來就是一個核心的話題。
其實可以這樣說,“錢”是每一家新勢力品牌都極其重要的命題。因為作為一家新興企業,如何保持盈利以保持產品推新、技術研發等方面,都需要車企去深入考量。此外,小鵬毛利率為14.1%,也是三個品牌中最低的。
因此常理來說,小鵬大可乘著P5、P7的熱度與比肩豪華車的單車盈利,去實現更高的利潤。長遠來說,對之后高端路線的規劃以及產品研發,都是一個利好消息。
事實上對于小鵬汽車現階段的發展,有兩個點不可忽視。其一那就是小鵬對研發的巨大投入。依然從財報數據來解讀,小鵬的研發投入是三個頭部新勢力品牌中最高的,前三季度累計投入達到了26.63億元,遠超蔚來得20.73億元與理想20.57億元。
而小鵬汽車不止一次公開強調其對智能、研發的重要性。所以能夠明顯看到小鵬對激光雷達、自動駕駛甚至是小鵬匯天的頻密動作。有一個題外話,就是智能到底算不算豪華?我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智能帶來的不僅是一種噱頭、一種年輕人才有的剛需,相反,其能夠帶來在出行、便利性、安全、體驗等全方位的升維。
這其實亦是小鵬P5、P7會如此受歡迎的關鍵。只是大力度的研發,就意味著金錢上的大投入。說到底還是金錢的壓力。
其二,那就是小鵬P9已經整裝待發。作為小鵬全新的旗艦SUV,其不論是智能程度、產品實力以及定位高度上,都完全有機會獲得比P7更強的成績。對比之下,小鵬G3i似乎并不符合當下的發展勢頭。
逆勢而上
但現實真是如此?
原材料成本上漲、盈利空間收窄、虧損壓力大、品牌沖高不符...以我們對新勢力品牌的傳統想法——“為新而生”來說,或許就是如此。但站在整個市場規模來看,如此想法難免是片面的。
第一,立足市場永遠不知盯著“爆款”。當看著路面上極其大量的小鵬G3時,我才發現我們很容易忽視小鵬G3對小鵬的開創性意義,可以說,沒有當年小鵬G3的“破天荒”,或許就不會有現在大家對P5、P7的信任。再者,十多萬元SUV始終是年輕人的高熱板塊,而小鵬G3i又絕對算得上是不可忽視的車型,小鵬沒有理由放棄這一龐大的市場份額。
第二,市場永遠都是規模性效益。以目前小鵬的市場規模,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其對車型成本的控制,正如小鵬P5能夠把激光雷達下拉到我們觸手可及的價格,小鵬G3i所帶來的單車盈利絕對是利好大于弊端。所以越是要扭虧,反而越是不可缺失G3i。
第三,對于市場以及小鵬而言,我們需要的并非停產。正如上文兩點,顯然,我們更需要的是能夠帶來更強智能版本的G3i,甚至是換代,而不僅是一刀切停產。于盈利、于產品布局、于覆蓋面,小鵬G3i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事實上我始終認為,新勢力品牌的競爭往往不在噱頭、或是單純價格的競爭。反之,他們要面向的是整個汽車市場、甚至是與傳統品牌掰手腕。彼時,我們的目光就不能只是爆款,而是一個完善的體系。
或者,這就是小鵬G3i的使命。
下一篇:漲價潮“吞沒”微型電動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