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油價的五連漲,令眾多燃油車主焦慮用車成本的居高不下;而就在他們紛紛自嘲:“以前與新能源車主說話太大聲”之時,成為新能源車主的門檻正逐步被拉高。
自去年年底開始,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旗下的新能源車型便紛紛宣布漲價,漲幅少則上千、多則數萬元;其中不不乏分車企,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連漲兩次。曾經因續航焦慮、用車安全、換電池成本高而被調侃的新能源產品,一躍成為汽車市場的“香餑餑”,稍有起色的新能源市場,似乎也賦予了車企漲價的“底氣”。
那么,新能源車型集體漲價,是以前賣得太便宜,還是如今成本太貴?面對逐步提高的新能源車型入手門檻,車企與消費者到底誰的壓力更大?事實上,這種情況的產生并非沒有預兆;且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或許也并非是壞事。
客觀來說,相較于燃油產品而言,新能源產品的用戶接受度和市場滲透度依舊較低,尚且處于發展初期;可以預料的是,“漲價”不僅會降低新能源產品的性價比,進一步削弱其競爭力,還會增加嘗鮮新能源的“試錯成本”,從而削弱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不過,面對補貼縮水、原材料上漲的行業背景,所有涉及新能源領域的車型均難以獨善其身,“集體漲價”的背后,實則是車企深深的無奈。
面對“集體漲價”,消費者是否會選擇拒絕購買呢?從行業發展的腳步來看,發展新能源是行業大趨勢,拋開政策扶持的角度不看,車企也會將其作為“下一個時代競爭”的重點,因此并不會停滯不前。就拿最近召開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2)來說,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預計今年燃油車銷量接近峰值”,預示著新能源市場的市場份額將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新能源產品,免不了會左右消費者的購車選項。
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新能源車型能夠帶來全新的駕駛體驗、更具經濟性的用車成本,尤其是在油價不穩定的當下,具有更強的優勢。就拿2月份的銷量數據來看,即便經歷漲價、又遇到春節假期,但諸如比亞迪秦PLUS、宋PLUS,及特斯拉Model Y等車型依舊獲得月銷2萬臺左右的成績,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不愁賣”。
當然,“集體漲價”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對于位列頭部的新能源產品而言,在本身便訂單充足、需要排隊提車的背景下,合理的售價上調,并不會削弱消費者的購車積極性;但是,對于月銷僅維持在數百臺、本就需要靠降價來維持銷量的車型來說,“被迫漲價”無疑將令其市場表現雪上加霜。
所以說,此輪漲價過后,新能源市場的兩極分化現象將更加明顯。頭部新能源產品在穩固領跑地位的同時,末尾新能源產品也將進入淘汰的邊緣。如果產品缺乏競爭力的話,僅憑借著政策補貼或資本投入并非發展的長久之計,“藍海市場”的期待過后,新能源市場也將進入更加殘酷的混戰之中。
結語:隨著新能源品牌逐步增多、新能源產能不斷擴大,原材料的價格仍將處于波動之中;再加上到了今年年底,新能源補貼政策有望全面取消,可以預料的是,未來的新能源產品將越來越貴。不過,就那些真正對新能源產品有需求的用戶而言,該買的還是會買,但車企如何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或許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是不小的難題。
上一篇:各位消費者:買車請趁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