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召開“大干三個月實現恒馳5量產”的動員大會,恒大掌舵人許家印表示:“汽車集團要日夜奮戰,努力拼搏,大干三個月,6月22日一定要實現恒馳5量產,為恒大汽車的健康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許久沒有露面的許家印,看起來似乎有些憔悴,而在上述發言結束后有些“尷尬”的笑容,也被很多網友充分解讀。從之前恒馳5下線并通過工信部新車公示,具備上市銷售的資格,到如今基本確定6月份就行量產上市,恒大汽車似乎正在從大家都不看好的狀態下緩慢起勢。
不過從許家印的發言來看,還是能夠看出房地產廠商或者商人的思維邏輯,我們知道,在房地產行業,只要新樓蓋成封頂,取得上市、交付的資格,基本上是不愁銷路的,過去幾年房地產市場的火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恒大地產今年遭遇到的困境,或者說很多消費者對恒大的擔心,也只是擔心各地很多的恒大地產項目不能順利完工、交付,只要能交付,似乎就沒有什么擔憂的。
但是許家印這種房地產式的思維,放在汽車行業就顯得過于“外行”了。在過去幾年,的確有很多“外行”進入汽車行業,并且取得了相對成功的結果,比如理想的李想,蔚來的李斌,小鵬的何小鵬,都是從互聯網轉型新能源汽車的。不過直到當下,似乎許家印依然沒有明白汽車行業到底需要什么,依然選擇用房地產業務的標準來要求汽車業務。
首先在我們看來,汽車研發、生產、測試,都是需要很長一段周期的,并且這個周期是沒有辦法給出準確時間的,也不可能通過“大干”多長時間就能實現的,因為有些關鍵的研發、制造環節,有非常大的可能就是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辦法攻克的,也有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解決。所以我們認為恒馳5在6月22日前或許能實現量產,但一定不是許家印所說的,在“大干三個月”的情況下實現的,這樣的表述有些過于“外行”了。
當然從恒大汽車誕生以來,坊間關于這個品牌、相關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記得恒大汽車第一次進行技術亮相時,恒大汽車給出的圖片、視頻,基本上都是之前的國能93車型的相關生產線,而這款國能93的生產線基礎是薩博鳳凰平臺。這個平臺本身就是一個相對老舊且開發不完整的技術平臺,而恒大當時的宣傳,似乎就是要在這樣的平臺上建立“恒馳”系列的產品線,在當時看來,的確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不過最后恒馳5系列車型還是出來了,并且在去年的上海車展進行了媒體試駕,至少證明恒大汽車還是有自己的生產基地的,似乎和薩博鳳凰平臺也可以“割裂”開來了。
2021年的上海車展,在我們看來,可能是恒大汽車又一次比較“外行”或者“業余”的一次作秀行動。恒大汽車當時在全國范圍內邀請了大量的媒體,在上海車展上集中報道,形成了里三層、外三層的火熱場面,小編身高不足,甚至在現場沒有看到恒大汽車展臺上的車型。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恒大汽車在上海車展上一口氣展出了9款車,并且公布了9款車型的參數。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其他任何一家車企想要同時造出9款車并且在車展上發布,不要說能不能造出來的問題,就算能造出來,也不能貿然展出,因為一旦展出,就意味著要公布相關的尺寸、動力、配置等相關數據,而且市場和消費者就會跟進關注相關車型的進度,能夠上車展的新車,其實距離正式上市都不是很遠。而9款車在短時間內上市,基本上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得需要多大的產能基礎和研發、制造團隊?恒大汽車當時為了制造出相對宏大的場面,卻將自己置身于一個尷尬的境地,當然之后有媒體質疑恒大汽車在上海車展上展出的車型都是模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最后就是恒馳5了,關于恒馳5,恒大可以說傾注了最后的希望,或者說從外在的表現來看,恒馳5對于恒大汽車乃至恒大是不容有失的一款車,所以便有了開頭許家印“大干3個月”的表述,好像恒馳5只要能夠量產上市,就能獲得市場認可一樣。而且恒大汽車之前還干了一件看起來有些業余的事兒,那就是對恒馳5的價格區間進行調研。事實上,廠商可以對產品的設計、配置甚至名稱進行公開征集和調研,但是定價權一定要留在廠商手里,我們至今還沒有看到有多少廠商對價格進行調研,基本都是產品出來之后,有個大概的價格區間。恒大汽車給了恒馳5三個價格區間,如果是消費者選擇的話,肯定是最低的,那么如果之后上市的新車不是最低的這個,是不是就有些尷尬了呢?或者說,產品的成本和利潤都被“綁架”了呢?
所以恒馳5的下線、量產,其實對于恒大汽車能夠起到的作用,真的是需要商榷一番,或者說,恒馳5就算問世,也未必就能暢銷,恒大汽車似乎總是用房地產業務的思路在考慮汽車業務,認為只要一款產品能造出來,那么大概率就能暢銷。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在恒大本身遭遇危機的情況下,有多少消費者敢碰恒大的車型,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在過去幾年,因為廠商突然退場導致消費者買到絕版車的情況實在太多了。
而且現在恒大汽車只是在解決量產的問題,新車的售后保養、維修該如何解決,還是一個問號!所以恒大汽車從過去到現在,很多動作在我們看來都是比較“外行”或者“業余”的,這些動作在其興盛時可能會產生令人眼花繚亂的效果,但是到了當下,恒大關于汽車的表述和行動,可能難以被充分接受,尤其是消費者和市場。或許對于恒大汽車來說,摒棄地產思維,謙虛而踏實地造車,才有實現突破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