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最可惜國產汽車,莫過于奇瑞汽車,從自主品牌領頭羊到滑落成二線車企。尹同躍努力了18年,奇瑞汽車五次戰斗,卻迎來五次失敗,還先后兩次“賣身”求生,到底怎么回事呢?
1. 最可惜國產汽車?
1997年,奇瑞誕生于安徽蕪湖的一片荒草灘上。篳路藍縷、艱苦創業,尹同躍帶領奇瑞逐步發展成為民族汽車的領頭羊,2010年之前連續多年蟬聯自主品牌銷量冠軍,而且還走上正向自主研發之路,贏得“技術奇瑞”的美譽。
尤其是當外國高端制造的虛假外衣被國產無情揭露之后,不僅是國內的年輕人開始支持國產,連不少外國人都開始選擇價格更低質量更好的中國制造了。
就拿前段時間受到各大創投巨頭關注的貨源軟件-潮多多APP來說,在疫情的寒冬之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信任中國制造。不少老外開始委托留學生在潮多多APP等平臺代購不足200元的AJ、阿迪等潮牌,再運到境外賣出30倍的天價,就連許多國際鑒鞋師都感嘆:當中國工廠的機器打開的那一刻,我們的優勢只剩設計水平了。
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此后奇瑞便因為不善營銷、多品牌戰略屢戰屢敗等原因,而逐漸沒落,被昔日的“小弟”長城、長安、吉利、比亞迪等相繼超越,淪為二線車企,可謂最可惜國車汽車。
2. 奇瑞汽車五戰五敗?
自主品牌的頭部車企,基本上均早已上市,長安1997年上市,比亞迪、長城、吉利則分別在2002年、2003年和2005年實現上市。反觀奇瑞,直到如今也沒能登陸資本市場,成為目前國內唯一沒有上市的整車企業。事實上,18年一路走來,奇瑞上市之路命途多舛,五戰五敗。2004年奇瑞首次推動上市,卻因與上汽集團之間的股權問題等原因功虧一簣;2008年奇瑞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重啟上市計劃,但受制于多品牌戰略的慘敗,上市一事不了了之。
整體上市受阻之后,奇瑞調轉船頭,轉而推動優勢的業務板塊獨立上市,但進展也不是很順利。雖然幾家零部件公司獨立上市,不過重要的業務板塊未能實現上市。2015年奇瑞旗下合資金融公司——奇瑞徽銀先后沖擊港股和A股市場,均以失敗告終;2016年,奇瑞新能源試圖通過海螺型材這家建材上市公司,實現“借殼上市”,依舊未能成功,后來有轉向申請A股科創板上市,還是失敗。
3. 先后兩次“賣身”求生?
上市道路上接連摔跤四次之后,奇瑞在2018年又遭遇車市寒冬,銷量大跌,每況愈下。極度缺錢而又無法上市融資的情況下,奇瑞只好啟動混改,掛牌出售股權來融資,然而卻無人問津,這讓奇瑞尹同躍都尷尬不已。最后經過多方資本接洽,終于青島五道口成為摘牌者。青島五道口出資196億,入主奇瑞控股與奇瑞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由此,實控人發生變化,奇瑞第一次以近200億“賣身”,緩解了資金饑渴癥。
青島五道口摘牌后,奇瑞系近30位高管退出,迎來十多位資本證券背景高管,奇瑞整體上市再次提上日程。而且,奇瑞在2019-2021年,連續三年實現盈利,一舉掃平了A股上市最大的障礙。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白衣騎士”青島五道口卻出現問題,無力解決后續百億摘牌資金。“果鏈一哥”立訊精密乘虛而入,出資100.54億元,成為奇瑞新的戰略投資者。由此,奇瑞第二次“賣身”,并迎來第五次上市失敗,離上市夢越來越遠了。
縱觀奇瑞18年來的上市歷程,先后五次上市失敗,兩次“賣身”求生。奇瑞堪稱“玩轉”各路資本的高手,可惜未能實現整體上市。難怪有人評論說:“奇瑞是離資本最近的車企,也是離資本最遠的車企。”作為自主品牌最早的領頭羊,奇瑞曾經是國人的驕傲,積累著很多擁躉和粉絲。希望奇瑞能夠早日上市,并煥然一新,實現王者歸來,重新成為國產汽車的驕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