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個說法,海外企業不在中國市場建廠,是因為從根本上不相信中國制造品質。
都2022年了,WTO都過去21年了,我們現在也都開始玩兒區域貿易組織了,中國基礎制造早已站在世界頂端的位置了,怎么還有人相信這種鬼話。
我永遠都相信隨著我們基礎工業的騰飛,中國制造的車輛在全世界擁有最高的品質。
廣汽豐田工廠擁有全世界僅次于豐田九州工廠的可靠性,上海通用生產的昂科威返銷海外市場,已經獲得了極高的認可,特斯拉Model3銷往歐洲的車型可靠性做到了極致。
中國在制造這件事兒上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很多人的認知。
就說國產特斯拉和當年進口特斯拉的質量,就有明顯的提升,上海擁有大量成熟、經驗足夠、素質高的工人,上汽幾十年的運營培育出來了大量的人才以及勤懇務實的工人,我相信這些工人制造出來的產品質量,要比美國市場慵懶的底層工人更懂得如何做好本職工作。
而且,我們用工成本真的不是特別高。
生產出一臺好車的三個標準是:基本圖紙設計、技術運營,工人基本素質以及零配件質量標準,其中產品設計由廠家決定,實驗室里出來的產品能夠從根源解決很多問題,而零配件質量如何則由廠家制定的可靠性標準,另一個則是工人素養。
我們的工人素養很高,雖然說比不了更加嚴苛的日本工人,但毫不客氣的說要比印度、東南亞工人更懂得生產汽車。
為什么保時捷、雷克薩斯的工廠都沒有放在中國市場,我并不認為是他們對中國生產的質量懷疑,而是出于戰略需求。
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需要汽車,雷克薩斯、保時捷這種品牌本身就是小眾品牌。
在2021年全球8100萬新車銷量中,雷克薩斯、保時捷兩大品牌累計銷量不過100萬臺左右,占到全世界銷量的0.1%左右,也就是1000個人中才會有一個人買雷克薩斯或者保時捷。
對于企業來說,縱然中國、美國、歐洲是最大的市場份額,但成功的企業考量的是如何在穩住現有市場基礎上,做更好的拓展。
比如說把工廠建在印度的雷克薩斯,中國市場的需求完全可以由日本九州工廠滿足,但急需挖掘的印度市場卻無法通過美國或者日本市場推動,所以建廠印度,一個是為了發展印度本土以及周邊的市場,另一個則是有效布局全球產業鏈。
保時捷同樣如此,不過保時捷還考慮更高價值的品牌穩定性,國產之后中國消費者對進口的光環認知就會減弱,同時保時捷需要輻射東南亞市場,也為了輻射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建廠的成本不低,相比于印度、東南亞這些地區,我們的成本只是比歐美低,但沒有壓縮到最低。
對于豐田、保時捷這種企業來說,任何一個地區建設工廠都不會影響品質,因為設計、工廠標準、每一道流程都有嚴格的質量檢驗程序,甚至連用什么零配件都需要得到授權才行。
從摩托車領域已經能夠看出,在泰國生產的川崎、本田、寶馬,質量真的是泰國車的標準嗎?顯然不是,依然是日本、德國的工業標準。
在哪里建廠不代表產品質量就是哪里的標準,根源還是企業本身決定,保時捷、雷克薩斯不在中國建廠,本質上是出于對中國市場的了解,畢竟這個龐大的市場其實已經布局完畢,這些企業需要在其它沒有涉獵的市場,做更好的延展。
畢竟全世界不是只有我們,還有更大的份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