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威馬汽車創始人年薪12億”消息沖上熱搜,引發熱議。消息稱,造車新勢力之一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沈暉,于2021年獲得年薪高達12億元。與此同時,威馬汽車于2021年錄得虧損金額高達82億元,自2019年以來,該公司虧損已達173億元。
南都記者了解到,事緣今年6月港交所官網披露的一份威馬控股有限公司的招股說明書指出了該公司董事及監事層級的薪酬狀況。事實上,沈暉作為威馬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2021年所得薪金及花紅為200萬元,其余近12.59億元均以受限制股份/購股權開支方式所得。南都記者了解到,購股權計劃系威馬汽車采納的激勵機制,實現股權激勵的前提是公司必須上市,并非一定能夠實現兌付。
近日,南都記者梳理發現,“天價薪酬”爭議背后,亦透露出威馬汽車目前面臨交付風險、技術開發及投入未必會產生預期成果等問題。而在此前,威馬曾深陷汽車自燃風波,并一度在科創板遇阻。
(資料圖片)
爭議:公司虧損82億元創始人拿“天價高薪”
近日,一則“威馬汽車創始人年薪12億”消息沖上熱搜,引發熱議。南都記者了解到,事緣今年6月港交所官網披露的一份威馬控股有限公司的招股說明書。該招股書于“董事及監事的福利及權益”一項中披露,2021年,威馬汽車董事及監事層級自集團獲得酬金17億元人民幣,而作為威馬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沈暉獲得的酬金總額為12.6億元,占比高達70%。而在2020年,沈暉獲得的酬金僅為16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威馬汽車總收入為47億元,虧損82億元,較2021年虧損50億元同比上漲61.4%。而在2019年,威馬汽車錄得年內虧損超41億元。即自2019年以來,威馬汽車已虧損超過173億元。
公司虧損82億元,創始人卻得到12.6億元酬金收入?南都記者了解到,根據適用法律、規則及規例,威馬汽車董事及高級管理層成員獲取薪酬的方式包括薪金、獎金、雇員限制股份或購股權開支、退休金計劃供款、住房及其他津貼以及實物福利的形式。事實上,沈暉于2021年所得薪金及花紅為200萬元,其余近12.59億元均以受限制股份/購股權開支方式所得。
南都記者留意到,購股權計劃是威馬汽車于2021年12月采納的激勵機制,屬于向董事及高級管理層提供的額外激勵,使他們的利益與股東利益保持一致,從而促進業務的成功。2021年,威馬汽車錄得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支17.3億元人民幣,而在2019年,該部分金額僅為五百萬元。
威馬汽車在招股書中表示,授出股份激勵獎勵對于公司吸引及挽留主要員工而言至關重要,未來會繼續授出以股份為基礎的補償。
這一部分的支出也導致威馬汽車在行政開支方面的費用大幅上漲。據招股書中數據顯示,2021年,威馬汽車行政開支高達27億元,較2020年17.5億元上漲54.5%。威馬汽車解釋道,原因之一系威馬上海于2021年向若干管理層成員授予股份獎勵導致的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支大幅增加。同時,威馬汽車也意識到,產生額外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支,將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一名業內審計員告訴南都記者,實務中,上市公司實施限制性股票的股權激勵安排中,以非公開發行方式向激勵對象授予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常見做法是上市公司以非公開發行的方式向激勵對象授予一定數量的股票,并規定鎖定期和解鎖期,在鎖定期和解鎖期內,不得上市流通及轉讓。
“實現股權激勵的前提是公司必須上市”,這名審計員表示,“到一定期限后,同時公司業績也滿足了授予股權激勵時可能會有的業績條件,激勵對象方能行權。”
而據公開報道,威馬汽車高管薪酬中“股權激勵”,是按照評估得到的股權激勵公允價值計算確認的金額,為非現金性質,并不會產生實際的現金支付,且會設置嚴格的履行條件和標準,并非一定能夠實現兌付。
至于如何實現股權激勵兌付,據該招股書披露,威馬汽車購股權計劃的行使價將由授權人士批準并載于公司向合資格參與者發出的相關授出函中,任何購股權將在根據相關授出函所載適用歸屬時間表及歸屬條件歸屬后變為可行使,即威馬汽車并未公開透露相關情況。
困難:交付面臨風險
威馬汽車是國內造車新勢力當中一員。據威馬汽車科技集團官網介紹,該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國內新興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其創立之初,便明確提出“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做智能電動汽車的普及者;第二步,成為數據驅動的智能硬件公司;第三步,成長為智慧出行新生態的服務商。
這一“三步走”戰略目前面臨著不少難題。
據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自2018年9月推出首款車型以來,威馬汽車累計出售83495輛電動汽車,其中于2021年售出44152輛,較2019年及2020年的銷量出現大幅增長。
然而,在造車新勢力隊伍中,威馬汽車的交付量并不占優勢。南都記者了解到,2021年,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的交付量分別為91429輛、98155輛和90491輛,威馬汽車仍與三家車企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威馬汽車亦意識到自身在交付能力上存在的問題。
南都記者留意到,威馬汽車稱,公司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開發、制造及按時批量交付優質、安全、可靠及獲消費者青睞的智能電動汽車的能力。然而,由于缺乏必要資金、供應鏈及生產出現延誤或中斷、必要汽車技術研發出現延遲、質量控制缺陷等問題,威馬在交付能力上面臨一定風險。
在此情況下,研發能力仍然是威馬汽車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招股書顯示,威馬汽車曾投入大量資源來加強自主研發能力,以確保車輛在商業規模上以高質量和低成本的方式生產。據威馬汽車稱,公司運營在許多方面極為依賴技術,一直大力投資于產品的自主技術研發。截至2021年12月31日,威馬汽車研發團隊共由1141名研發人員組成,占員工總數的約28.9%。僅2021年,威馬汽車產生研發費用9.812億元,占相應期間總收入的20.7%。
另據招股書透露,在2021年與中國同行之間研發開支占總收入的百分比的比較中,威馬汽車以20.7%的研發開支占總收入比例排名第一。
然而,即便是自詡以“領先的技術能力”錄得快速增長銷量的威馬汽車,也意識到技術開發及投入未必會產生預期成果。
威馬汽車在招股書中稱,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正面臨快速技術變革,車企可能無法緊跟技術變革,導致競爭力受到影響。此外,研發工作本身具有不確定性,“我們無法保證我們將繼續取得技術突破及成功將之商業化。因此,我們于研發工作的大量開支或未能產生相應益處,而我們的業務、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及前景可能遭受重大不利影響?!?/p>
風波:曾出現多起自燃事故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曾和蔚來、小鵬、理想并稱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四小龍”的威馬汽車,近年來亦風波不斷。
公開報道顯示,2020年9月22日,威馬汽車宣布完成了總額100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上海國資投資平臺及上汽集團聯合領投,百度與海納亞洲創投基金(SIG)繼續參與。此次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智能技術研發、品牌建設、數字營銷和渠道拓展等。
當年10月9日,沈暉在微博發表的一封“家書”中表示,“融資100億不是我們的目標,創造100億、500億、1000億的價值才是威馬人的目標?!?/p>
然而,同月發生的多起威馬汽車自燃事故,為公司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據南都此前報道,2020年10月5日和10月13日,兩輛威馬汽車接連在福建邵武市發生自燃,事故原因初步認定系電池問題。另據媒體報道,起火的兩輛車都是威馬EX5。
10月27日晚,一輛EX5于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內發生起火。據稱,周圍的居民聽到爆炸聲,且有明顯震感,空氣中彌漫著刺鼻氣味。
對此,10月28日上午,威馬汽車官方微博回應表示,事故發生后,公安、消防等部門迅速出警,事故很快得到處理,未造成人員受傷及其他財產損失。
同日,威馬汽車發布《關于威馬汽車主動召回部分產品的說明》稱,針對近日有威馬車輛發生底部冒煙起火事件,協同監管部門展開調查經過技術分析和反復驗證,此次事件是由于電芯供應商在生產過程中混入了雜質,導致動力電池產生異常析鋰,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電芯短路,引發動力電池熱失控并產生起火風險,存在安全隱患。決定自2020年10月28日起,召回2020年6月8日至2020年9月23日生產的,裝備了電芯型號為ZNP3914895A-75A的動力電池的部分2020款威爾馬斯特電動汽車,共計1282輛。
與此同時,威馬汽車擬申請在科創板上市。
2020年10月13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網站公布的相關信息顯示,威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擬申請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受聘擔任威馬汽車本次發行上市的輔導機構。
2021年1月底,上海證監局官網顯示,威馬汽車已完成上市輔導,上交所即將受理公司遞交的申報材料。
然而,同年4月,一則關于“威馬汽車已暫緩在科創板IPO的申請”消息傳出。據稱,威馬汽車上市材料在審查中發現不少問題。南都記者留意到,針對這一傳聞,威馬汽車方面曾回應媒體稱,所謂“上市材料審查中存在問題”為不實消息。威馬汽車表示,目前上市準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具體情況以上交所公示為準。而在此之后,威馬汽車再無透露其上市相關消息,直至今年6月港交所披露新一批IPO申請名單,威馬汽車在列。
采寫:南都記者 何嘉慧
責任編輯: